临床技能系列中心静脉穿刺术股静脉

时间:2021-8-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心静脉压力监测是围术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监测技术。其主要适应证及禁忌证如下:(一)适应证1.术前存在严重创伤、脱水、休克、失血量较大、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等。2.行较大手术、手术复杂或时间长、预计术中有体液或血液丢失。3.手术本身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显著改变。4.术中需施行血液稀释或控制性降压。5.在难以评估尿量的情况下(如肾衰竭患者),需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容量评估。6.建立外周静脉通路困难或患者需要迅速补充血容量,而外周静脉通路不能满足补液需要。7.术后需长期输液或静脉抗生素治疗,以及全胃肠外营养治疗。8.需经中心静脉导管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9.需暂时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0.其他如预计术中出现空气栓塞发生率较高或需要抽吸气栓等。(二)禁忌证1.穿刺部位存在感染。2.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为相对禁忌。另外,需注意的是对于患有上腔静脉综合征、近期安装过起搏器的患者不能通过上肢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测定压力,而应选择股静脉。

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发布在年3月出版的《麻醉学》(Anesthesiology)杂志上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实践指南,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前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签署知情同意书;2.必须在无菌环境中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3.准备标准化的压力监测装置,主要包括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无菌手套、消毒液、注射器、穿刺针、导引钢丝、深静脉导管、皮肤扩张器、无菌盐水、缝皮针、缝合线、压力袋、一次性换能器、监测设备等;中心静脉穿刺径路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等,其中以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最为常用。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患者病情及操作者的临床经验来选择最适宜的方法。

大概穿刺步骤:有适应症,无禁忌症→签署同意书→摆体位→定位→消毒→铺巾→局麻→试穿→穿刺针穿刺→进导引导丝→退穿刺针→扩张器扩皮→进中心静脉导管到适宜位置→退导引导丝→回抽主管、副管,并冲管→固定器缝合固定→贴膜→接液体和测压器。、股静脉股静脉femoralvein:在收肌腱裂孔处续腘动脉,伴股动脉上行,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位于股动脉内侧,穿血管腔隙移行为骼外静脉。股静脉收集下肢、腹前壁下部、会阴部等处的静脉血。临床上常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触及股动脉搏动,在搏动点稍内侧实施股静脉穿刺或插管。股静脉为髂外静脉的延续,在大腿根部腹股沟韧带下方与股动脉同行于股血管鞘内,位于动脉的内侧,在腹股沟韧带下1.5-2cm处有大隐静脉汇入。由于此处股动脉搏动容易触及,定位标志明确,与之伴行的股静脉直径较粗大,因此行股静脉穿刺容易成功。病人体位:仰卧,下肢外展外旋30°~45°进针点: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偏内侧,股动脉内侧0.5cm,腹股沟韧带下1~2cm;进针方向:向上、向后、指向内侧(脐部),针尖斜面向上,针体与冠状面成30°左右,进针深度2~5cm;在腹股沟韧带中部下方2-3cm处,触摸股动脉搏动,确定股动脉走行。方法是左手食、中、无名指并拢,成一直线,置于股动脉上方。临床上经常因过度肥胖或高度水肿的患者,致股动脉博动摸不到时,穿刺点选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内1/3段交界点下方2~3cm处,穿刺点不可过低,以免穿透大隐静脉根部。能摸到股动脉博动时,手指感觉摸实动脉的走行线,以股动脉内侧0.5cm与腹股沟皮折线交点为穿刺点;胖人穿刺点下移1-2cm;右手持穿刺针,针尖朝脐侧,斜面向上(很重要),针体与皮肤成30-45度角。胖人角度宜偏大。沿股动脉走行进针,一般进针深度2-5cm,持续负压。见到回血后再作微调。宜再稍进或退一点。同时下压针柄10-20度,以确保导丝顺利进入并发症:误伤动脉:穿刺过深,误入动脉,加压止血。立即拔出,局部加压5~10分钟。导丝置入不畅:导丝前端触及血管壁,退出少许,旋转导丝即可送入。导管堵塞:穿刺时间过长,病人年龄偏大,血粘稠度高,在穿刺前可将导管注满肝素盐水后再穿刺。心律失常:导管尖端位置过深所致,退出导管少许。液体输入不畅:因为导管只有一末端孔。如末端孔顶到血管壁,回血抽不出且液体滴入不畅,此时将导管外抽1~2cm,如再不畅将导管外端转几圈,避开静脉壁。感染:与无菌技术及不及时换药有关,免疫力低下病人。严格无菌技术,给予抗生素治疗,加强换药,细菌培养。

导管断裂:血管内导管断裂与导管质量有关;血管外导管断裂,与导管折痕或水止卡压痕处断裂等有关。血管内断裂,形成导管栓塞,需手术;血管外断裂,重新更换导管。

超链接:

麻醉|第1次股静脉穿刺(内)

股静脉穿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fdj.com/haal/143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