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号作品我的“家风家训”——敬爱老人、尊敬老师、尊重领导 (——作者:铝业分公司生产保障车间孙学春) 今年2月份年前,我在安排好车间工作后,大年三十下午平安回到了宁夏,如往常一样,我直接回到了爸妈家,这已经是我在多年生活、学习、工作中,节假日回家后的习惯,哪怕现在已经结婚生子。爸妈依然和从前一样,每次笑盈盈的、幸福的等待,不同的是,他们的白发又增加了很多。 下车后,父亲依然一边抢着帮拿行李——虽然我已经足够壮实,一边唠叨着:“工作还好吧?你们领导还好吧?回来后,一定要去看望一下老师和长辈们……”。我也任会如往常一样,一边会心地笑着,一边回答“知道了,爸妈……”。 这些话我已经听了很多年、很多年,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父亲经常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族若要兴旺不衰,尊老爱幼很重要”;当我开始上学的时候,父亲的话语中又增加了“一定要听老师的话,你给他应有的尊重,他将教会你受用不尽的知识”;当我大学毕业后正式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时,父亲又叮嘱我“要服从公司领导的安排,哪怕再小的领导,他也能教会你工作的技能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的技能”…… 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我,早已大学毕业,顺利参加了工作,也已娶妻生子,多年来,无论我走到哪,担任什么职位,也无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人,什么难题,我都始终秉承着家训——敬爱老人、尊敬老师、尊重领导,并坚持“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工作理念,得到了人生轨迹中遇到的各位老人、老师、老板的帮助,逐步地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学习、工作经验,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而这,都与我人生的启蒙老师——父亲息息相关。在不断的学习生活中,我逐步体会到父亲时常叨念的家风真谛。 敬爱老人,是一个人做人之本。 老人,是我们的长辈,在他们身强体壮、最有能力的时候,用宽广的胸怀呵护着我们,在各行各业中发挥才能,挥洒着汗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以及我们的国家,创造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当我们吟诵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的时候,我们怎么能不想起生我们养我们的伟大父母,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浇灌着我们,为我们挡风遮雨,让我们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成长。他们倾其一生,将我们养育成人。如今,他们年纪大了,他们不再年轻,行动不再方便,腰杆也不再挺直,他们再也无法用双手给予我们想要的一切,他们孤单地看着日出日落,他们安静着数着未来的日子,他们静静地坐在窗前,等待着,等待着子女的归来,期待着能够得到子女的关爱,能够得到心灵的安慰,这个时候,我们怎能忘记尊老孝亲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怎能忍心看着他们一个人走着自己为数不多的日子……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占第一位的品德,是做儿女的必须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孝顺的品德都不具备,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又怎么可能成就个人事业,为祖国的未来做贡献呢? 尊敬老师,是一个人能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必经阶梯 韩愈的《师说》中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狭义上讲,师者就是指我们在不同阶段的学校里讲课的老师,广义讲,老师是指在我们人生中遇到困难时所遇到的各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智者。在公司,老师就是各相关工种中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老员工,公司新进员工的技能培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这些老师傅口传相带逐步成长起来的,他们是公司宝贵的财富,他们的技能水平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也决定着新进员工未来的技能水平。纵观历史,横看社会,但凡有成就、干出一番事业的伟大人物,他们的身后大多都会有一位或多位了不起的老师。老师的伟大不在于他们自己成为伟大的人物,而在于他们激发伟人成长的灵感和动力。老师就好像机车发动机上的火花塞,只要迸发出火花就有可能点燃一位伟大人物的成长历程。尽管老师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内容,但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已经预示着成功的来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那么,知识来源于何处?又是谁给了我们知识?当我们需要知识时,又向谁求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师。在我们每个人的印象中,老师总是拥有无穷丰富的知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之路。有的人在平凡中默默地实现着人生的价值;有的人轰轰烈烈成就卓著,做出了显赫的业绩。然而,当我们回顾所走过的人生之路,追寻我们事业发展的源头之时,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那就是我们的老师,是老师给我们指引了前进的路。 尊重领导,是一个人在社会、公司立足的基础 记得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感恩的心》中有这样一段话:“懂得感恩是一个员工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这样的人方能成为优秀的员工,因为他知道感恩,知道如何去感谢一个组织,知道如何去感谢帮助过他的人,如何感谢他的领导,这是其做好工作的一个起码的基础”,这段话非常准确地定位了一名优秀员工的标准,那就是服从公司、服从领导,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人与事。我很荣幸地在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公司工作,这里充满了朝气,这里资源优势明显,这里员工青春活波,这里领导英睿决断,在沙漠边缘建设出了一片工业绿洲,虽然公司依然存在一些小的不足,但作为员工的我们,仍应该感谢公司,感谢领导给予的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机会。在工作中,全力协助领导做好各项工作,在领导作出决策前,要及时搜集新的信息,提供可靠详实的依据和资料,使之掌握自己工作领域和企业目前的动态及未来现状。为之作出正确决断提供高质量的参考依据;在领导作出决策后,坚决不折不扣的执行,记得年进入新材料公司参加新入职人员的培训课,分公司刘经理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了合格的员工工作标准:“执行、彻底、没有差错!”言简意赅,使我受益匪浅。作为员工的我们,尊重领导,不只是表面的谦恭,我认为真正的尊重是对领导下发的命令、决断、决策的全力以赴的执行,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企业,对得起领导,也才能获得其他员工的尊重。 春节假期一闪而过,我又一次踏上生活、工作的列车,背后仍然是父亲那句话:“和老师常联系,在厂子里要遵章守纪,服从安排,也要常给家里打电话”……,我回头一如既往地说“爸,我知道了,我走了,你先回去”,当我转回头的那一刻,泪水已湿润了双眼,心中默念“爸,我是你手中的风筝,儿游千里,心系双亲,”,无论我今后走在哪里,也无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我始终会以您传承下来的家风指导自己的人生之路,善待、珍爱、尊重每一位在我人生中遇到的老人、老师、领导,我也会继续传承家风家训给我的子女、子孙们,让他们继续以合格的做人、做事标准对待人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⑧号作品我的家风家训——执一人之业,尽一生之勤 (——作者:发电分公司电热检修部计算机班武璐璐) 说起家风家训,我们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清晨,在那些窗明几净的厅堂里,慈眉善目的老者手持泛黄的家谱家规,千百年来家族酝酿,沉淀的智慧从的他嘴中娓娓道来,儿孙们或端身正坐或托耳扶腮,环绕老者膝下谦恭地聆听着,高声的诵读着…… 然而,对于我们家而言,家风家训的学习总是发生在赤霞漫天的傍晚,透过贴着窗花的窗户,可以看到劳作一天的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依然像个不知停歇的陀螺,前前后后忙碌不停,唠叨着家长里短,一边收拾着碗筷,一边不忘谆谆教诲白天闯祸犯错的我们。从小到大,这是我最常看到的情景,这样的时刻使我们姐弟几人耳濡目染我们的家风家训--执一人之业,尽一生之勤。 “执一人之业,尽一生之勤”这句话来自话剧《立秋》,父母从来没有给我们总结和解释过这句话,却用一生的时间去身体力行,给我们儿女做表率,做榜样。 对待父母和兄弟姐妹,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帮助他们。母亲却常把“有一份力量,尽一份心”挂在嘴上。她说,“谁家没有个三灾六难,你爸是咱们家的顶梁柱也是他们家兄弟几个的主心骨,多吃点亏,多出些力是他的责任和担当。”这时嘴拙口笨的父亲再苦再累也只是嘿嘿一笑,他明白“长兄如父”这个沉甸甸的担子,他要一直挑好,挑稳了。 对待爱人,体谅宽容,互相扶持。父亲倔,母亲强,在我的记忆中父母经常乐呵呵的拌嘴但很少红脸吵架。偶尔吵架,母亲的下午饭依旧做父亲最爱吃的面条,父亲依旧端着一碗面坐在母亲旁边,吃完还要再盛一碗。如今我也有了一个温暖的小家,母亲告诉我们“百年修得同船渡,十年修得共枕眠。”婚姻赋予我们更多的社会角色,也意味着有更多的责任。这艘船要两人共同掌舵,举案齐眉才能和谐,相濡以沫才能长久,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才能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对待子女,以身作则,耕读并举。母亲的老家是著名作家路遥先生的故里,在这个贫瘠的陕北小乡村里,路遥先生凭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精神,奉献出一部部传世佳作。母亲从小给我们讲她们村中流传的,路遥先生写作过程中的故事。她用最朴实的语言,描述她心中对路遥先生的敬佩,她对我们说,“好好学习,多看书,只要能吃苦,能坚持就会做出成绩,你看看路遥啃着馒头也能写出书来。”路遥先生用“凤凰涅槃”的方式将自己平凡的生命与他的作品融为一体,而我的父母用爱和责任给我们子女所铸的期望赋予一种新的力量和光辉。 现在的我,已经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迈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工作中我愈发明白责任心的重要性,在其位,谋其职。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避重就轻,指李推张,聊以塞责等等,这些行为都来自于责任心的缺失,所以没有责任心也就无从谈起爱岗敬业。每当我早早起床,步履匆匆赶厂车上班的时候,父母晨起劳作的身影,母亲谆谆教诲的情景总会在我眼前浮现。这时,我不会感慨晨曦之易逝,夕阳之西斜,因为我知道“执一人之业,尽一生之勤”这句话将成为我们后辈的基因,在滚烫的血液中流淌不息,代代相传。 ⑨号作品文盲家训 (——作者:阳极分公司党群工作部刘飞) 外婆是个农村人,虽然不识字,但是她懂礼,她没有华丽语言,讲出来的话也没有一点深意,但是却很朴素、很真实、很有意义。 外婆常说“吃亏是福”、“力气用了还能回来,别舍不得用”、“吃饭不准吧唧嘴,太不尊重别人了”、“吃饭不准剩饭,好多人还吃不上饭呢”、“说话得算,做不到的就不要答应”、“啥能干啥不能干自己得知道,不能对不起良心”这样的话很多很多,都是最简单的,没什么深意,不像《曾国藩家训》写的那么值得人深思。外婆说的就是普通人最真实的写照,但是外婆的话却是我们家的所有人的口头禅,成为一种习惯,外婆的话虽然有点糙,但理不糙,最普通的话却让我们懂得了最大的道理。 我长大了,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也会把这些话说给他们听,虽然现在还小,很多都不懂,但是我想让他们和我一样,让外婆的这些话变成一种习惯,从小印在脑子里。记得我家宝贝刚出生没多久,我外婆跟我说“今天的你婆婆,就是将来的你”,有点没明白是啥意思,然后外婆说,孩子会看着你,跟你学着长大,如果将来他对你不好,那一定是你没有教好他。我明白了,外婆是在告诉我百善孝为先,我要给孩子做好孝敬的榜样,让他从小就懂得孝敬老人。 这就算是我们家的家训了,虽然没有题字裱框,但却字字入心,虽然没有华丽的文字,却用自己最淳朴的语言诠释了孝道、诚信、勤俭、节约、尊重等等的传统美德。 ⑩号作品王氏家训 (——作者:阳极分公司成型部王建梁) 家风家训,我的记忆中是老祖奶守在祖宅,用手中那油光的手杖戳着地板唠叨;是祖宅破旧不堪大门上的横批;是爷爷坐在大树底下一天重复数次的话;是我小学二年级时,翻开爸爸小时候教科书扉页的第一句;也是我小学文具盒里面似懂非懂的“锲刻”字样: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长存仁孝心。” 我生自农村,从我记事起,我记得爷爷的老式立柜二层格上放着一本厚厚的家谱,以及爷爷从小到大得到的褒奖奖品。爷爷从来不让我碰那东西,奶奶说那是爷爷的命根子。我清楚的记得那本书上的封皮,除了王氏家谱之外就是,用毛笔写的几列字“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长存仁孝心”。小时候我偷偷的拿下来看了一次,被父亲发现了,父亲认真的翻了每一页,生怕我在上面留下什么,然后用塑料袋装起来,然后给那竖柜上了一把锁。我以为自己又免不了被老祖奶用拐杖敲几下,被爷爷呵斥:“不肖子孙,酒囊饭袋”之类的,甚至准备好了午饭不用吃了。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父亲和我说了很多,虽然我不记得那时父亲说的话具体内容,但我记得父亲那时候的表情。我只记得我中午真的没吃饭,然后听了爸爸的话,等我长大后再去看。爸爸陪着我去看了一次老祖奶。 老祖奶那时候特别固执,不知道是舍不得那套祖宅还是为了守住老祖爷的记忆,死活不离开那几乎坍塌的祖屋。家里有什么稀奇的或好吃的东西,父亲总让我给老祖奶送去。我特别害怕老祖奶,她对我们特别严厉,老是唠叨老祖爷生前的那几句话“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常仁孝心”。我如果不耐烦,老祖奶就会用他那油亮的“金箍棒”敲我的脑门,并让我背她说的话,还要去父亲那告我一状。那天父亲陪我看了老祖奶,父亲没说什么,给老祖奶洗了头,我或许受了父亲的影响,给老祖奶洗了小脚和裹脚布,不声不响的第一次乖乖的听老祖奶唠叨到她睡着。 那本手抄的家谱被爷爷珍藏了,我好久没有看到了。这些年我已长大工作,父亲和我讲了许多爷爷和祖爷以及其他长辈的典故。父亲喜欢书法,他给我和他写了几句家训,他贴在自己的房间字台正中的墙壁上。我去年拿去裱了一下挂在客厅,我不想做作的说自己多么爱惜它,我只是想让我的孩子记住理解这些话。等有一天我老了,孩子长大成人了,我也会和父亲一样,把祖宗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也有必要带孩子给爷爷奶奶洗洗脚。 我的家训很普通,普通到甚至让外人不太容易发现。这些年不知怎么我经常梦见老祖奶训斥我们的样子。花白的头发,银制的发卡,褶皱的脸,没有牙齿而又从来不停下来的嘴。此刻的我好想放下手头的工作回去看看记忆中的老宅,给记忆中的老祖奶磕个头,看看爷爷奶奶,和父亲一起抽几根烟,说一个通宵的话。但我能如此任性,再怎么也得等到休班再回去,长存仁孝心,为所有人负责。 上次重立家谱的时候我在上学,我没赶上。我也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我有些等不及了,虽然托二叔给我在西安仿做了一套,但遗憾的是唯独我这本上有我的妻儿姓名,不管怎么样对我来说我比的重要,无比的有意义,我将薪火相传,让我的后代不要没落了老王家的家风家训。 ?号作品我家的家风家训—孝顺、节俭、勤勉 (——作者:质检计量中心郭洁) 夕阳的余晖洒落于人工湖红砖铺成的蜿蜒小道,微风吹佛着道路两边的花草、垂柳。头发略微泛白的父母慈祥的看着调皮可爱的外孙儿在嬉闹…浓浓的爱意满满的画面触动着我的内心,不经泛起点点涟漪。我想也许正因为“孝顺、节俭、勤勉”这简单的六字才能塑造出如此一个有爱的大家庭。 “百善孝为先”,从小父母就经常叮嘱我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当然,父母也时时刻刻身体力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为晚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还记得,那年爷爷病了,喉癌。可怕的癌症如同五雷轰顶,压着全家人,久久缓不过来。奶奶的哭泣声、叔叔的哀叹声、本调皮捣蛋的弟弟似乎懂事了,安安静静的不吱声…在静寂的沉默中,身体本不康健的父亲在浓浓的烟雾中踉跄的站了起来,干裂的嘴唇,发黄的脸颊,那一刻,觉得只有点燃的香烟中那闪烁的红心给予了生的希望。就这样,在家人的期望中父亲独自一人带着爷爷去西安看病。整整一个月的检查,排查其它的可能,治疗,反复的与医生商讨,才决定通过手术化疗阻止癌细胞的扩散。也许是老天听到了家人的祷告,暂缓了死神的来临,爷爷的病情控制住了。久违的笑容终于在父亲沧桑地脸上露了出来,术后,父亲继续坚守着爱的“岗位”给爷爷换药、擦身、宽慰着他的老父亲。直至如今,父亲守在爷爷病床边的画面依然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感动着我,教育着我,让我明白孝顺是多么的伟大。 “节俭兴家,浪费可耻”,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母微薄的工资不仅仅要支撑拥有两个孩子的小家,还要时不时的接济贫穷的亲人。现实的真实写照,使得“节俭”二字在幼小的心灵根深蒂固,影响着我的言行。我的铅笔总用到抓不住为止,心仪的红色皮鞋只能远远的瞧一眼,却懂得不能向父母索要。最不喜欢喝的小米稀饭,也会强迫自己下咽,过年的压岁钱会主动把整钱还交给父母,给自己留着一两角钱,却也不乱花。渐渐地我养成了不爱慕虚荣、不攀比、不浪费的好习惯,这都得益于我家严格的家教。 “勤勉是德行的根本”,从小在父母的熏陶下,勤勉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也游刃于生活中。作为人民教师的父母,良好的学习气氛一直感染着我,孩童时期,母亲呵护耐心地教我读书写字;中学时期,父亲忍痛请假暂离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只为给我提供良好舒适的学习环境;工作了,父母将心爱的珍藏了多年的书籍毫无保留地给我,只为让我在工作之余多读读书来充实自己。在生活中,勤勉的种子在爱的阳光下沐浴成长,无处不在。小时候,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针一针地为家人织毛衣,只为家人的温暖。现如今,老两口儿与时俱进,学会使用电脑,智能手机,互相学习,并从中汲取知识来丰富自己,增长见识。想想,真幸福能够在这样幽静的家庭环境里畅游书海,享受心情恬淡的意境,贪婪地吮吸着爱的美好,从中得到收获,有所感悟。 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留给家庭每位成员宝贵的精神财富,父母给予我们“孝顺、节俭、勤勉”六字真言,早已深入骨髓,终将让我们一生受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号作品我家那些不成文的规矩 (——作者:党委宣传部李赵丹) 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在我家,父爱沉稳有力,他立下的规矩就像一座大山,永远让我有种逃不出如来佛手掌心的感觉。父亲这辈子当老师,虽不像诸多名师桃李满天下,但育人之方、教诲之道却威慑力十足、名扬四方。且不说远的,就是给李家立下的那些不成文的规矩也着实让我和家里的众多兄弟姐妹自小就对父亲敬畏三分。李家家庭成员必须遵守的三大原则性规矩: 规矩一:珍爱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任何时候不可为任何人而轻生。 且听我说说为何我家要把珍爱生命作为首要家规的缘由。那是我读小学三年级的一天,因连续几天的家庭作业每天都漏写几道题而被老师叫家长。父亲本身就是一名老师,对学生向来严厉,对我更是不用说,然而不争气的我作为一个女孩子居然被叫家长。父亲的气愤可想而知,于是他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狠狠地揍了我。当时,我认为不就叫个家长么,亲生父亲居然打我,我就吵着闹着大声喊叫“你要把我揍死,那我也不活了……”本以为父亲会被我吓到,以后再不会这么教训我了,然而,他比我更大声的训斥到:如果死那么容易就能解决问题,这个世上那么多痛苦的人都选择去死了!小小年纪尚且不知道珍爱生命,一辈子大风大浪还在后头,你有几条命够死?父亲的声音一声比一声大,我幼小的脑袋瓜被他喊闷了,但从那以后我知道,每个人只有一条命,遇到天大的困难都不能轻生,即便是要死也要死的重于泰山而非轻于鸿毛! 规矩二:敬老严小。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娇养儿不能成大器,溺爱如杀之。 我的爷爷奶奶均因意外都不到40岁就离开人世,给家中留下的除了思念缅怀就是那还不清的帐。父亲是家中长子,他给两个姑姑说帐你们不用管,咱爹妈没了,你们以后嫁人了就把公婆当自己的父母,一方面是做个孝顺的好儿媳用这样的方式缅还咱父母,另一方面也是为你们的后代积德做榜样。而对弟弟,他则是长兄为父,自己一边上学一边打工既为自己挣学费也为弟弟挣。都是难兄难弟,但父亲从不溺爱他,怕他日后不成器。后来有了我,别的父亲视女儿为掌上明珠,我撑死只能算个可以吃饱穿暖的连跟父亲说话都紧张的孩子。但我对父亲的佩服是从骨子里延伸到生活中的点滴,因为他一个人用十几年时间毫无怨言还清了爷爷留下的所有账务,只为弥补他此生无法对爷爷尽的孝! 规矩三:诚信正直。人要走诚信正直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前面已经讲过父亲的家境,少年时候就双亲接连去世。可如今,父亲并非大官富商,但的日子却过的人前有人抬举,人后十有八九都是夸他的人品好,作风正的话语。我常常问他,工作三十多年没钱没势没背景,你是靠什么获得那一摞摞荣誉证书的?又是凭借什么过上今天这样的光景呢?他的回答简单明了,四个字——诚信正直!他这么做了半辈子,对家里其他成员也是如此要求! 名门望族的家规或是长编大论、或是咬文嚼字、又或是复杂难懂。相比之下,我家的原则性规矩显然不多,也通俗易懂,即便我现在结婚快五年了,每次回娘家父亲依旧会像教育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一样教育我说,活着才有资格谈论一切,哪怕是抱怨生活前提也得活着。你不孝敬老人,子女又怎么会被言传身教?为人正直才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归根结底,无论你是谁,这辈子把我这三条做人处事之道内化于心外表于行,人生想差也差不到哪里! 版权声明:本文为“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官方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