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根发郑玲玲无言的村医有言的爱

时间:2023/12/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71岁的村医汤根发因喉癌失声30多年却不放弃为农民看病,同是村医的郑玲玲当起了他行医路上的“翻译”,两人几十年如一日走在乡间的田埂上,没叫过一声苦,没喊过一声累。哪怕是科技日益精进的今日,他们还是坚持上午看病,下午肩挎药箱出诊的习惯,为农村的医疗事业奉献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确诊喉癌,依然坚持为村民看病

“虽然其他地方的医生待遇很好,可是这里的农民和病患更需要我。”10月27日,走进泾县榔桥镇浙溪村卫生室,记者见到了村民口中夸赞的汤根发,高高瘦瘦的模样,脖子上绑着纱布,说话声音模糊,得靠旁边的郑玲玲翻译才能听懂他的说话。就是这样,他还一直在坚持给农民看病。

据介绍,年,汤根发初中毕业回到村里务农,由于表现优秀,在大家的推荐下在村里当起了一名“赤脚医生”。从那时起,汤根发就肩挎药箱,头戴草帽,奔走在田埂上为农民看病。

年,汤根发突感咽喉不适,声音嘶哑,医院检查后确诊为“喉癌”,医院做了全喉切除手术,并加以辅助放疗。但手术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语言残疾,颈部留下了一个小洞,终生不能再说话。

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刚满40岁的汤根发心中难受极了,可坚强的他并没有因此沉沦下去,刚从死亡线边挣脱出来,他只用一块纱布遮住脖子上的伤口,又义无反顾地开始为农民看病。然而,工作中的他却受到了现实的打击,看病需要询问病史,还要与病人沟通,由于不能说话,交流成了汤根发工作的最大障碍。

就在这时,郑玲玲成了他工作上的“好帮手”,同样都是村医的郑玲玲在汤根发需要语言交流时,作为翻译和助手,来帮助他和病人沟通。就这样,两人在乡村医疗工作中开始了有效的分工合作,上午两人在医疗室看病,下午汤医生在医疗室留守,做文字总结和汇总工作,郑医生则走访病人或出诊。这一合作就是三十年,两人配合默契,受到了浙溪村村民的点赞和认可。

义无反顾,为乡村医疗事业竭尽所能

“汤医生和郑医生都很好,他俩一直留在农村给村民看病,特别是汤医生自己都生病了,还坚持给我们看病,是我们的榜样。”正在卫生室看病的浙溪村马岭村民组村民岳七金告诉记者,浙溪

村一共有11个村民组,近年来,农村大部分青年人都外出打工或走向城市,医学毕业生回到农村的也少,农村缺医现象十分严重。汤根发和郑玲玲两位乡村医生,已经六七十岁了,他们退休不退岗,始终坚持在乡村医疗的岗位上,为村民们治病。

年,已经70周岁的汤根发,经检查又发现是“胃癌晚期”,因喉癌被失语折磨了30多年的汤根发再度被推到生死关头。年10月,医院进行了胃癌切除术,手术中才发现癌细胞已多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他在手术后一周就立即出院回家。在家仅休息了一个星期,便又再次穿上白大褂去为村民看病了。

汤根发一边工作,一边按照医嘱进行化疗,化疗反应几乎摧垮了他,腹痛腹泻每天高达数十次,发烧高达39-41℃。就这样,汤根发前后进行了8次化疗,每次反应状况好一点就去上班,家里人谁也拦不住他。

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拼命时,汤根发用沙哑不清的发音,艰难说出一句“这里的村民和病人对我太信任了”,一句朴素的话道出了他坚持54年乡村医生的初心。也正是这份信任,让他哪怕是自己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也要去为这些村民看病,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村民们做些事情。(宣城日报记者陈华易特约记者张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fdj.com/habfz/167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