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气是祸害冬天不能吃姜错养阴不等于

时间:2017-2-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前些日子,看了一篇文说,暖气成了伤害北方人的头等祸害,其还在文中说,北方室内温度不要超过18度,最好不要超过15度。有些网友盲目跟着评论,支持说暖气是人造的,就是不自然的,违背客观规律的,所以是不好的。

这言论,未免有些偏颇了。

那文章的作者和评论网友,可能是南方人,不太能明白北方的冷会造成何种“物理攻击”。北方的冬天,室外温度是零下,还多“硬风”,纵使墙厚,但仍能感觉到丝丝寒气钻过墙体和窗缝、门缝。从外面回来,带着一身寒冷,屋内若再无暖气,真的是在“养阴”还是在促使“寒凉伤阳”?15度或者18度,这个温度在北方很多地方,夜里睡眠是可能会被冷醒或者睡成“伤寒”的。北方的阴寒之气本就重一些,自然需要更多的取暖保暖措施。且,先天禀赋与后天造成的体质差异的不同,导致个人对冷热感觉不同,又怎么可以依照笔者个人感受或想法来固定一个“数值”给所有人做规范?这个不违背中医“辨证”的基础思想吗?

南方与北方不同,《内经》中说“西北方阴也,东南方阳也”。这是方位五行与阴阳的对应,而在地理上,则于自然气候中得以体现。这就是为什么北方先冷而且冷的时间长,南方更热而高温天更多,就冬季来说,北方其实更重防阴寒,而南方则更应重在祛湿。网上有评论说,南方的冷属于“魔法攻击”。其实,去过南方和在南方生活的小伙伴应该会有感觉,在南方夏天热得受不了、冬天冷得受不了,往往让人感觉不舒服的不是温度多高多低,而是那种冷热的感觉好像“黏”在身上一样,像被缠裹住、甩不掉一样,所以觉得很不舒服——这就是“湿”的作用。南方的冬天,气温其实并没有北方这么低,而冷多半是湿气把“冷”给硬贴在人身上了。

说到了南方冬天的湿冷,就要提到另一个网上流传的说法,是秋冬是养阴的,所以饮食要吃偏阴性的东西,秋冬的补也是“补阴”,还有人以“冬吃萝卜,夏吃姜”为依据,说冬季不应吃姜一类的。然而这个说法显然偏颇了。“冬吃萝卜”没错,但这里可没说“冬不吃姜”啊!况且,这句话难道就没有“互文句式”的可能么?而回到我们的主题,对于南方的小伙伴,冬天的湿冷,未尝不可用“阳热”的方法来驱湿以防寒,吃一些辛香之品,如桂皮和姜之类,避免湿气停滞、粘附,未尝不是一种应对冬季、保养自身的方式。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那个“暖气祸害”的说法,那个附和的网友的说法问题就更明显了。养生是要顺应自然,这个没错,然而,顺应自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吧?若天热想办法解暑、天冷想办法取暖都成了不自然,那么“养生”这个词,本身就“自相矛盾”、“荒谬”了。

当然,我们都知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然而,养阴却不是“养寒”。这里的“阴”指的是,相对于气机向外运动的生发、舒散,这样“阳”属性的运动变化规律而言的,“内敛”、“守藏”的“阴”属性的变化规律。秋冬养阴,养的是其实是“藏”。

这也就解释了上面两种“暖气祸害”和“吃阴性食物”的偏颇问题所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本是来自《内经》的说法。我们前不久刚刚一起习读过这一篇“四季分别如何养生?治未病、治未乱是神机妙算、逆转阴阳吗?”(点击标题可以阅读原文)让我们回归一下原文中的说法“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我们要顺应的、要养的“自然之阴”,就是这个“闭藏”。

天地间的气温为什么冷?因为阳热经过秋季的“收”,转到冬季,封藏起来,不显现,所以,某种程度和方面来说,“寒冷”其实就是“阳”收藏的一个状态,一个外在反应。这和我们人睡眠一样,醒着,阳在外,阴在内,睡了,阴敛阳,阳在内,阴在外。我们醒着、活动着,阳在外,可能不会感觉屋子有多冷、有风,但睡了,却容易睡着睡着就觉得凉了。

也正如《内经》所说,冬三月的养藏,应该注意“去寒就温”,这其实并不需要作解释,就像夏季要养阳,但需要用凉爽的方式来避免暑热为患,冬天要养阴,同样要用温热的方式注意避免寒冷伤人。不是夏天用了“凉”就不是养阳,也不是冬天用了“热”就不是养阴。

那养阴是说什么呢?《内经》虽然只用了短短几句,但这该说的还是很明确的:勿扰乎阳。

什么是勿扰乎阳?可以形象地理解,阳气又外回到内,就像孩子要睡觉了,孩子睡好觉才爱长大,阳气要“睡好觉”,才能保证第二年的春天正常生发,保证人体健康。所以不能去打扰了它的休息。

那怎么实现呢?

一是起居生活上,睡眠要早睡晚起,把觉睡足;运动不能像夏天一样出很多汗,以缓、静、内守为主,防止过度运动扰动体内本该“伏”的阳气,或使阳随汗泄;吃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过食寒凉或偏阴的食物,同样也不要用肥甘厚味来“冬补”“贴膘”,以防止对脾胃造成伤害,反伤体内阳气。

二是情志调节。我们都喜欢劝人开朗、张扬个性,而到冬季,我们则更应该主动收敛个性,使心态、情绪更偏于深沉稳定,安守恬淡。

三是温度问题,千万不能“美丽冻人”。其实,把衣服穿暖、习惯在室内不常出门感受风寒之气,北方叫“猫冬”,这本身就是一种“藏”。去寒就温,使得体内之阳可以休息,而不必活跃起来、消耗“自身”来卫护机体,这本身就是一种“养藏”。需要注意的是,北方冬季的取暖方式,无论是室内温度还是饮食补充热量,尽量避免“燥热”,应多以“温润”来补给。

四是动静状态调节问题,主要是应注意这一句“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以此为原则,要避免“太泄气”的情况。这其实是讲了个“度”的问题,运动不是错、南方吃辛香之物、北方打开暖气,这都不是错,也不是“祸害”,如果说真的是有问题,那就只能是错在“太过”。要守静,但不能不动,但动,不能以夏天为标准,不能大汗、不能太让心情激动;吃辛香之物可以驱湿避免寒湿伤害集体,增长助力人体内阳热之力而保暖,但不能过于刺激而导致宣散;取暖开暖气可以保暖,使人在相对安静的“住”的环节里保持体能,但不能让温度太高,如同过春夏两季时一般,甚至短袖都觉得热、甚至要吃冷饮来缓解热,过则成消耗、成损伤。

当然,也不是说冬天就不能有汗,比如我们在感冒的时候,还是会喝姜汤来驱寒,这是使寒邪得以出,而不至于停留体内伤害我们“藏”着的“阳”。

也可以这么理解,其实养阴和养阳,只是外在相对的状态和度的不同,本身并不矛盾,或者可以说是相一的。

当然,这篇无意与任何人辩驳,但对于偏颇言论,和可能形成的误导,是有必要佐以说明的。

养生,养的是一种“平”,是阴阳平衡,是身心平和,是以“平常”对“无常”。中医,更多的是一种观念、思想和修悟,而非一种外相、手段。它和我们传统文化精粹、天地大道应该是相应的。或可以百家争鸣,但要避免偏颇极端,偏于一点,变成了自设陷阱。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光明觉照网.编辑团队

摄   影:t小牛

tanxiaoniu.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专业
北京最好白癜风知名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fdj.com/habfz/38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