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博士后为患者练就双手做手术绝活

时间:2017-6-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年11月26日下午16点,石家庄市广播电台的一段为拉着一名被竹签刺进头部的四岁患儿的救护车让出一条生命通道的通告中提到的那辆救护车是开医院的。

1

惊心动魄的几个小时

医护人员也在第一时间做好了急救准备,刚刚接到那名被竹签刺入耳部的4岁患儿李晓明便立即组织6位医师展开会诊,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患儿的状况远比想象的严重。能否收治这名患儿所有人心里都没有底,大家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主任医师李晓明。

如今再次面对情况相似的重症病人李晓明没有犹豫,他第一时间安排了手术计划并准备了3套手术方案。李晓明接诊仅一个小时这名四岁患儿就被推进了手术室。

一个小时过去了手术室依旧没有消息,两个小时后患儿头部深达八厘米的竹签终于被取了出来,然而危险还远未结束。

为了随时观察患儿的伤情李晓明守候在病区等待着患儿醒来,手术后一个小时,四岁患儿清醒了,包括李晓明在内的所有人都兴奋地来到了患儿跟前。

惊心动魄的几个小时让所有人刷新了对耳鼻喉头颈外科医生的认识,对主刀医生李晓明更多了几分亲近。凌晨三点李晓明在患儿病情稳定后才放心地离开了,而这只是李晓明参与救治的上万个患者中的一个。

2

努力提高自身技术

李晓明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在长春度过了11年的求学时光,毕业后他赴美国最高研究机构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李晓明的学术造诣很快引起医院的注意,为医院在6年时间里向李晓明寄出了16封邀请信。李晓明回国后作为引进人才加入了军医的行列,那一年他39岁。

医院不久李晓明就接诊了一个36岁的重症面部肿瘤患者,李晓明考虑到手术的风险极高曾一度陷入犹豫,慎重考虑之后他还是把手术接了下来。

为了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他大胆采用了一种新技术来实现肿瘤的切除和面部修复,然而手术后短短几天移植的皮肤相继坏死患者的面部仍旧形成了一个大洞。前所未有的打击让李晓明的情绪十分低落,他闷在实验室里整整一天一直在思索着该怎么办。

李晓明先后查阅了数百万字的图书资料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从那天起李晓明对着显微镜开始了近乎疯狂的训练,从棉被到豆腐再到白鼠他都做过模拟手术练习。

三个月时间李晓明完成了上千次微血管吻合技术训练,他从开始缝一根血管需要将近一上午的时间到最后缝一根血管只需要15分钟,不间断的训练也让李晓明的体重由多斤下降到斤。

随着技术的成熟李晓明重拾信心,他找到那位手术失败的患者安排了一次新的手术。

3

练就双手“开弓”绝活

在年某羽毛球教练李冠医院,经检查他被确诊为喉癌晚期,绝望之际他向李晓明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希望可以把他的声音给他留住就行。

在当时很多重症喉癌患者手术后都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们的生活也因之陷入痛苦中。为了满足李冠杰的愿望,也为了对类似病例有更好的治疗方法,李晓明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每天晚上他都坚持学习到深夜一点,翻译了70多万字的有关研究资料。

这期间李晓明先后探索出了3种新方法在保证肿瘤切除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发声功能,而手术的关键就是精细地完成喉部的修复,为此李晓明练就了左右手同时“开弓”的绝活儿。

五个月后李冠杰被推进了手术室他的喉部被切除了四分之三,手术结束后所有人都等待着李冠杰的第一句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声训练李冠杰的生活恢复正常,教练生涯也仍在继续。

从穿上军装那天起,李晓明就给自己的军医生涯定下了目标,既救活患者的生命,也要关照患者的内心。

多年来,这一理念一直激励着他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他在国内率先将胸大肌皮瓣应用于下咽及颈段食管的修复,率先引进颜面及颅底巨大缺损修复手术。

从医31年入伍14年,他救治了上万例危重患者,在李晓明看来一把手术刀不仅可以拿来治病,还要给患者带来幸福。能够用自己的医术消除患者的痛苦,这就是李晓明最大的心愿。

更多详细信息,请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
白癜风治疗医院的专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fdj.com/habfz/48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