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式抗癌

时间:2016-9-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家庭式抗癌

家庭式抗癌

策划/本刊部文/本刊邵竹林

去年的中国企业家亚布力集会上,马云说了一段话:“我们相信十年以后中国3大癌症将会困扰着每个家庭。30年之前,有多少人知道我们边上谁谁谁有癌症,那个时候癌症是一个稀有的名词,今天癌症变成了一种常态。”

马云作为众所周知的人物,他的这番“现实话”无疑震动了很多国人的神经。据统计,目前全球每一年新增癌症病人约万,每一年癌症死亡人数约万,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大中城市占死因中的第一位。人人谈癌色变,把癌症称为“不治之症”。癌症本身和各种医治及其不良反应,不但给患者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同时对家庭系统产生威逼,一个家庭成员患癌症势必影响全部家庭的稳定。因此,愈来愈多的癌症专家呼吁:每一个家庭要必须通过内部或外部的应对策略来适应这类改变,调动家庭这个蕴藏着巨大能量的重要资源来面对癌症的影响。这就是本期要讨论的“家庭式抗癌”。(为尊重患者隐私,文中癌症患者及家属名字均为化名)

第一道抗癌防线:“抗住”检查结果的冲击

1、该不该对病人照实告知

过去很多60岁左右才患的癌,现在40岁左右的人群中被查出癌症也很多见,且一般检查出来时,均到了晚期。一旦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尤其是得知疾病已处于晚时,病人的心理变化分为五个阶段,即否认、愤怒、祈求、抑郁及接受。而如何度过接受前的四个心理阶段,对癌症的医治起到了非常大影响。

实例1:上海57岁的马医院看病,在朋友做B超时,他请医生也给自己做一个,却被查出有肿块,最后肯定患晚期肝癌。得知结果,马先生立即呆若木鸡,回到家中茶不思饭不想,第三天被家人发现呼之不应,送到医院后不治身亡。

实例2:绍兴的何巍先生,两年前的现在他曾非常纠结:67的父亲被检查出肺癌晚期。这之前他父亲一直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现在面对这样的残暴事实,何先生不知该如何处理,经济条件不错的他对医治本身其实不耽忧,耽忧的是怕老父亲不能接受得癌症的事实,使得身心受创,没法挽救……

谈癌色变,天崩地裂。这样的描写对那些近距离接触癌症的家庭来讲,是绝不夸大的。那末,当有家人或亲友被确诊为癌症,家属该不该告知他,怎样告知他?为此,采访了浙医二院的肿瘤科专家丁克峰主任医生。

丁主任说:“癌症肯定是个‘坏消息’,每一个患者得知病情后,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但是,从医学上说,告知患者他得了癌症,更有利于配合医治。从法理上说,医院的消费者,有知情权。所以,告知患者‘你患的是肿瘤’,这是非常明确的,利大于弊。其实,很多被隐瞒实情的患者,在医治进程中,都会意想到自己患的是癌症。固然,怎样说是有技能的,需要因人而异。作为医生,首先我们会和患者家属沟通,了解一下患者的性情,是多愁善感型,还是果断型。对抗压能力不是很好,比较敏感的患者,不能直接了当地告知,我们也许会说:‘可能有癌变,需要进一步检查、医治才能明确。’”

2、家属要先于病人振作起来

根据调查,97%癌症病人家属有悲观、抑郁、焦虑、紧张的心理,而中国人在对待自己的亲人死亡及濒死状态方面,较美国人的恐惧程度要高。其实,就现在的医学条件而言,肿瘤并不等于绝症。专家给出一组数据:初期肺癌治愈率为50%以上,初期乳腺癌的治愈率为95%以上,初期胃癌的治愈率为60%以上。如果是中晚期,虽然没有肯定的生存率,但因人而异,如果能选择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正确医治、预后,很多癌症病人也能得到较高质量的生命延续。

得知自己罹患癌症的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和支持。他们特别需要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尤其是家庭成员给予的精心照料和亲情安慰。研究表明,家庭对患者具有最大的影响和调理动力,缺少家庭支持的病人常常难以适应癌症,而支持型的家庭环境可以增强癌症患者的抗病能力。所以,一旦得到了病理检查的确诊,家属要首先振作起来,用“自家人”的身份,为癌症患者加油、鼓劲,起到调动癌患者机体的积极作用,打消患者的恐惧心态,增强科学抗癌信心,使患者由消极被动地接受医治转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医治。

第二道抗癌防线:“抗住”艰苦痛苦的医治期

1、理智选择“个性化”的医治方案

在接受了“癌症”这个事实后,家属们马上要面对的就是选择医治方案。

随着科技的进展,近年来出现出了许多肿瘤医治的新手段,诸如靶向医治药物、微创外科、生物医治、基因治疗等等。

徐建明先生今年41岁,意想到自己出了问题是从鼻塞开始。刚开始徐先生还以为是鼻炎、鼻息肉之类的小问题,但病情发展很快:脖子两侧鼓起了两个大肿块,讲话也像嘴里含着东西。到医院检查,才确诊为鼻咽癌。

一开始,徐先生和家人都随大流地选择“标准流程”,即:先手术,然后化疗,不行再放疗,接着转战中医医治。但是,在经过医院肿瘤科检查后,医生认为徐先生的鼻咽癌已到了局部晚期,乃至破坏了颅骨,手术没法切除。但由于肿瘤没有远端转移,医生团队为徐先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医治方案:先做两次引诱化疗,再同步进行放疗。结果一次化疗后,颈部的肿块就消了很多,鼻子通气了,也开始有了食欲。当化疗进行10来天时间后,徐先生的病情也在延续好转中,脖子上的肿块差不多消了2/3。该医疗团队的专家表示,可以预感接下来的医治会获得很好的效果,患者的生存时间也会很理想。而这样效果的获得,和公道的医治方案的制定有很大的关系。

因而可知,癌症医治并不是依照所谓“标准流程”来进行。专家指出,癌症的医治手段多样,只有根据病人个体的情况,选适合的方法“排列组合”,制定“个性化”医治方案,才能收到最好的医治效果。很多癌症首选的确切是手术医治,但也要看肿瘤的种别和病人的病程如何。不能手术并不是宣判了患者“死刑”,患者还有化疗、放疗、免疫疗法、份子靶向药物等等,但医治方法的“排列组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医治方案制定得不对,极可能让本来可以控制病情的患者失去医治机会。因此患者最好要选择专科医生进行诊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制定医治方案,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剂。

根据大数据统计,经济条件普通的群体在选择“医治方案”中,常常和医疗团队的配合度和服从度较高,而经济条件宽裕的精英群体(尤其是商场人士),由于恐惧心理和过于寻求吹糠见米的疗效,反而容易堕入“选贵的”“选新的”医治误区。对此,专家在采访中表示,对新技术的排挤或滥用都不可取,关键在于是不是“以病人为本”,提供个性化的公道方案。在提倡“带癌生存”的今天,医疗方案更重视让患者活多久,活得好不好?癌症病人很难用单一的医治方式治愈,需采取“鸡尾酒”理念,把现代的新技术与化疗、放疗、传统的中医等结合起来,针对具体病人制定个性化综合医治方案,最大程度提高疗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转移的概率,使癌症也变成像糖尿病、心脏病等普通慢性病一样,让它们在体内与人“和平共处”。

因此,当癌症患者因病情不能理清头绪的时候,家属要承当起,理智冷静,千万不要听信各类广告宣传的某种“高新技术”、“国际顶尖”,以避免上当受骗。

2、家属要帮助患者“浴火重生”

实例:杭州的王之焕先生曾从事医疗工作,今年8月份,他亲家母被查出得了肠癌。王先生多方联系,最后医院进行肿瘤切除手术。手术很成功,但熟习医护流程的王先生其实不就此松懈。他明白,在癌症医治中最让病人痛苦的并不是手术,而是随后要进行的一系列放、化疗。尽人皆知,化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及其明显,会让病人产生脱发、乏力、精神委靡、恶心呕吐、发热头晕等一系列不良症状。这些反应除给病人带来身体上的折磨外,更会产生一种对未来的恐惧和失望。为此,王先生有备无患,积极引导病人和其他家属开始心理建设、振作精神,一起帮助病人共同面对后面的艰苦疗程。

在行将面对化疗,或经过一段经化疗后,病人的药物副作用大,或病情反复时,病人很容易堕入紧张、悲观当中,常常不愿继续医治,这些情绪可能抑制机体的免疫辨认和监视,促使病情恶化。因此,家属要积极培养病人的良好情绪、无所不至地照顾好病人生活,乃是当务之急。具体包括:

1.要了解并帮助减缓病人的“恐药心理”和“药物依赖心理”。病人畏惧化疗药物对身体的影响,难以适应化疗药物引发的痛苦,会致使病人情绪低落、意志低沉,丧失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这类就是对疗效极其不利的“恐药心理”。而有些病人经过这1阶段的适应后,承认了自己的“病人角色”,转而希望寄托在各种医治上,对化疗产生盲目的依赖性,单纯寻求用量,较少斟酌综合疗法(营养与精神疗法)和身体的整体免疫状态,结果就会产生严重的合并症。2.要和医院调和,为病人创造温馨舒适、安静优雅的生活环境。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光线充足;窗台上放一些花草,陶冶病人情操。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病人身心休息,增进病友间的人际关系,增强病人心理治疗效果,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配合医治,到达医治目的。还要减少过量的人来探视——病人的亲戚朋友、邻里同事等,一旦得知他患了癌症都不由自主地产生同情心并且抱着“永别”的心情去探视他,乃至过去关系冷淡者也纷纭携物相送,以示关爱,但是这样做反而会伤害病人。病人在这类反常环境里,会认为疾病严重,使悲观情绪愈甚,构成了使病人难以自拔的失望情绪。

3.要多关心体贴病人。亲人情感的奥妙变化,最会影响病人情绪,如果亲人对他关心体贴,病人的悲观情绪就会减轻乃至消失,反之,病人悲观心理会加重。

4.要积极应对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消化道异常:恶心呕吐,乃至还有便秘。很多病人一旦吐得利害了就“保护性”地不再进食,由于他们觉得一吃就吐,干脆就不吃。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家属要鼓励病人尽量地进食,并提供多样化的食品,如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品,及新鲜水果、蔬菜,避免陈腐变质或刺激性的食品,不吃碳酸饮料等产气食品,不吃熏、烤、腌泡、油炸、过咸的食品,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避免腹胀、腹泻和便秘。还要用心更换食谱,改变烹调方法,增加食品的色、香、味;少许多餐,吃一些平淡爽口的生拌凉菜;可在饮食中加入一些生姜,以止呕;也可用药膳开胃健脾,如山查肉丁、黄芪、山药、萝卜、陈皮等。另外,应对疲乏、不适感等化疗后症状,可劝导病人适当延长床上休息时间,注意分散他的注意力和调理良好情绪,避免不良刺激,如播放舒缓的音乐、与知心朋友谈心等,使病人保持心情舒畅,顺利度过化疗期。

总之,癌症病人的手术、放射、药物等医治中,家属时刻配合患者心理治疗和护理,有助于抑制癌细胞的发展,促使其康复。专家强调,应大力提倡“家庭式抗癌”、“科学防癌,规范治癌”的理念,家属应多向患者灌输“肿瘤就是慢性病”、“带瘤生存”、“适度医治”的新观点,鼓励他们的抗癌斗志。

第三道抗癌防线:“抗住”漫长的恢复期

1、鼓励病人参加“群体抗癌”

“刚开始碰上癌症的时候,谁都会想着自己就是被判了‘死刑’,肯定会畏惧!”李翠微女士说,年确诊结肠癌的时候,她只有42岁,1确诊以后全家人都笼罩在阴影当中。“他们比我还苦,既要到处寻医问药,还要时刻愁着、担心我的身体状态。”虽然手术成功,但前三年的抗癌生活一点质量都没有,过得很焦虑,自己苦,家里人更苦!和家里人沟通时,也没有太多的话题,全部家里没有笑脸,就算是家人为逗她开心,也是强颜欢笑。“如果这类生活状态再持续一年,我想我没办法坚持这么久。”李翠微一直很庆幸自己碰上了一群带她走出癌症阴霾的病友。

李翠微向介绍,自己是在寻医问药的进程中,在药店药师的介绍下接触了当地的“抗癌乐园”,开始了群体抗癌的生活。很多病友一起在公园里健身、交换抗癌心得,组织各种文娱生活。这类生活方式不但带来心态的转变,让生活质量也大为改良。

临床上,癌症患者中大约有66%患抑郁症,10%患神经衰弱症,8%患强制症。因精神崩溃致使1/4的癌症患者在医治后转移复发。浙江省抗癌协会秘书长吴杨在采访中认为,病友之间“惺惺相惜”的交流平台非常重要,癌症患者若每星期都和家属参加一些与医治康复有关的集体活动,其生存期要比单纯接受医治的一样患者长。目前在浙江省,各地市有51个官方抗癌组织,通过群体抗癌的各项活动,让家属和亲友一样在心理上得到调剂,一样取得各方面的抗癌知识,提高了求医和问药的理性和水平,使患者与家属组成更加坚固的抗癌防线,使医治结果更加见效。

除病友间的“群体抗癌”,很多医院也会编写有关肿瘤的科普手册给家属浏览,定期组织家属交流会,进行肿瘤防治知识讲座,请患同种疾病已康复的病人家属介绍康复护理经验等,使癌病人家属正确认识癌症,消除恐惧心理。引导家属敏锐地从病人的语言、行动特点中发现其内心活动,运用语言交换技能,避免使用消极的暗示性语言,多使用鼓励、安慰等积极暗示性语言,从而使病人心情放松,减轻对死亡的恐惧,鼓励病人珍惜生命,主动配合医治,从而最大限度地延缓疾病发展的进程,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2、全家共同重视健康管理

实例:65岁的张惠民老先生不幸得了晚期肺癌,经过手术医治和放疗化疗,备受折磨一年多后,老先生还是放手人世。“少年夫妻老来伴”,自打张老先生住院治疗,他的老妻张老太逐日陪侍身边,精心看护。老先生走了,老太更是整天以泪洗面,悲苦万分。没想到半年后,张老太竟然也查出患了肺癌,幸亏发现得早,得以手术切除。张老先生患的是肺部鳞癌,与他40多年的吸烟史不无关系,但老太不吸烟不饮酒,怎样也得肺癌?为何夫妻会先后患一样的癌症?

临床上,夫妻几近同时或先后患癌症,屡有所见。科学家视察并得出结论,这乃是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而至。不良的生活习惯是最大的致癌因素,如吸烟与肺癌、喉癌、胃癌等关系密切,重盐饮食者易患胃癌,喜食过烫、过分粗糙食品易患食管癌……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常常是夫妻或全家人共有的,或一人有之,全家遭到牵连。因此,生活在一个家庭里,每个人要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自己所爱的人和全部家庭负责。

另外,家庭缺少和谐氛围,夫妻双方彼此抱怨,与老人生活难以调和,长时间生活在紧张焦虑中,心理消极、挫折感等负面情绪影响全部家庭,常常是“家庭式癌症”的引发条件。更有如实例中,一旦丈夫或妻子得了癌,另外一方精神和体力上压力剧增,免疫功能急剧下落,体内潜伏的致癌因子也很快活跃起来,患癌症的概率大大增高。

研究人员将家庭模型分为一级亲属和非一级亲属。一级亲属是指你家庭中的核心成员: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对你的基因有最深影响的是父母,他们的基因直接传给你和你的兄弟姐妹,因此,如果你的母亲或姐妹得了癌症,你的遗传危险性将大大增加。《妇产科文献》的一篇文章认为,卵巢癌最常见的家庭关系是母女和姐妹。这类联系在子宫癌中也有,而卵巢癌更明显。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OOG)的最新报道认为:如果你有最少一名一级亲属患卵巢癌,那末你可能有50%的可能患卵巢癌。因此,如果你有不止一名一级亲属患卵巢癌或子宫癌,那末你处于患癌危险性最高的组别。

因而可知,对癌症的产生,家庭因素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家庭式抗癌,需要共同努力,重视“健康管理三重奏”——

1是在肿瘤还没有构成时,通过健康的饮食、生活、心理调理方式来进行;

2是定期体检,在肿瘤构成初期,“早发现、早诊断、早医治”,防患于开端,避免肿瘤发展;

3是重视康复,目的是提高肿瘤患者治愈率、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通过规范化诊治方案,提供康复指点,对癌症病人进行生理、心理、营养和锻炼指点。

其中,每一年的防癌体检非常必要,如果身体出现癌症的迹象,医院确诊,在肿瘤专科医生那里得到科学系统的防癌指点。针对如今流行的各种“饮食防癌说”,专家认为,没有哪种食品吃了就一定能预防癌症,但某些食品的致癌作用及辅助防癌功效已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需要说明的是,参考防癌食谱选择吃甚么,不吃甚么,吃多少对肿瘤防治固然重要,但不能忘了营养搭配、均衡饮食,吃饭的时候更要讲求“细嚼慢咽”。

后记:

抗癌的最后防线: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开

陈作兵是浙医一院的毒理专家、医学博士。年,陈作兵78岁的老父亲陈有强被确诊为腹膜恶性间皮瘤,属于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转移。根据老父亲的意愿,经过家庭会议商量,陈家决定放弃医治,带老父亲回家。

“我知道死亡有一万多道门,让人们各自退场离去。”作为医生的陈作兵,比任何人都了解父亲的病情,因此他同意父亲的决定,没有选择放疗化疗,而是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还向母亲交代,万一父亲出现昏迷或呼吸心跳停止,不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如果可能,就适当作平静催眠让父亲安详地离开人世。——这是一个医生对自己父亲临终医治方案的决定。

事实上,许多从事医护工作的人都会做出一样的选择。英国有一名德高望重的急诊医疗顾问,他在体检时被发现上腹部有个肿块,经手术探查,证实是胰腺癌。手术后需要化疗和放疗,该流程可以将患者生存率提高整整3倍——从5%提高至15%(但生活质量仍然较低下)。这位医疗顾问谢绝了。他第二天就出院回家,医院一步。他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家庭生活上。几个月后,医疗顾问在家中平静去世。

这并不是个案,跟资料显示,很多医生都不爱选择“被医治”。虽然他们知道病情将会如何演化、有哪些医治方案可供选择,通常也具有接受任何医治的机会及能力———但他们常常选择不。一些绝症病人在入院评估后,常常在病历上会有NCPR的标签———这意味着这个病人在危险时候,不要任何抢救措施———也就是说,他们希望人生在终结时,谢绝延长生存几小时或几天的希望,同时也谢绝了接受伴随着心肺复苏术(CPR)和随之而来的肋骨断裂的结果。

对这类自主性选择,专家认为,在全部医务工作生涯中,医生们面对了太多生离死别,所以当死亡行将来临时,他们反而出奇地平静和从容。他们选择的放弃,并不是说放弃生命,而是放弃“无效医治”。

所谓的无效医治,指的是在岌岌可危的病人身上采取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来延续其生命。病人将被切开,插上导管,连接到机器上,并被延续灌药。这些情形每天都在ICU(重症监护病房)上演,当把因癌症失去意识的病人送进急诊室后,很多沉醉在巨大迷茫和悲痛中的家属,常常会下意识地选择“用一切措施抢救病人”。但是,这类抢救常常成效甚微、无法复生。

“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1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便半天也好。我的一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当给他治疗,不可医的应当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这是鲁迅在《父亲的病》中写的场景。虽然时过境迁,但这样矛盾挣扎的心情在国人的家属中仍然非常普遍。

而那些选择放弃“无效医治”的人,却能根据自我意识在家里宁静地离去,而家人伴随和安慰,还能更好地减缓疾病带来的疼痛。家人的临终关怀和过度医疗相比,更能让病人感到舒适和尊严感,让他们安然度过最后的日子。根据调查,现在已有愈来愈多的人认同这类对抗癌症的“最后方式”。有一名医生曾在他的《死亡笔记》中写道:假设死亡也是一种艺术情势,那它应当更有尊严。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费用是多少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fdj.com/haby/10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