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由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派遣,从年派出第一批医疗队,迄今已走过38年不平凡的历程,共派遣医疗队15批,名专业医务人员,累计诊治患者多万人次,施行各类手术近13万台次。 目前在博茨瓦纳执行援助任务的第15批医疗队于年3月14日赴任,全队46人,涵盖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麻醉科等18个专业,分两支分队驻守在首都哈博罗医院和第二大城市弗医院。 在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走进这支年轻有活力、术业有专攻的队伍,为您讲述中国医疗队在非洲的援外故事。 高超医术破解94岁患者麻醉难题林鹏焘是第15批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哈博罗内分队长,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年获得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麻醉学临床博士学位,一直从事临床麻醉与疼痛诊疗工作,援博茨瓦纳期间完成了多台高难度手术。 8月12号,林鹏焘为一位94岁的患者解决了大难题。 这位老人患有老年痴呆,一周前不慎摔倒,导致左侧股骨颈粉碎性骨折,入院时疼痛难忍,无法动掸,急需接受手术治疗。但因老人患有多种高龄病,包括严重心律失常、心脏功能差等,当地麻醉医生们认为施行麻醉的话患者很可能身体挺不住。 为难之下,医院骨科医生潘图找到林鹏焘求助:“请您评估下,如果没法麻醉,我只能请病人出院回家去。” 林鹏焘认真研究了患者的情况后,觉得如果不及时给予施行半髋关节置换手术,老人将因疼痛无法活动,长期卧床会出现肺炎、血栓栓塞等病症进而危及生命。 面对难题,林鹏焘选择迎难而上。凭借着多年的麻醉科工作经验,医院科室同事及外科医生立下了战书,准备通过小剂量腰麻及控制体位等技术进行麻醉。 经过周密的准备,林鹏焘成功为患者施行了半麻,保障了老人的手术顺利进行。医院的麻醉科室秘书在对外科及麻醉科的工作邮件中特别提及了林鹏焘这次的麻醉,称赞不已。 林鹏焘(中)术后对患者进行探视随访,患者女儿表示感激。 在术后探视随访时,患者的女儿对林鹏焘表达了感激之情,如今,老人已经能够下地活动。 林鹏焘说,这的确是一次高风险的尝试,但是我觉得只要有一点点机会,就应该尽全力去争取,看到老人恢复良好,我非常高兴。 大胆尝试,化解伤者疑难问题邱华骥,福建中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第15批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队员,目前在医院骨外科工作。 邱华骥查房并为术后患者换药。 今年1月,邱华骥接诊了一名因踢足球伤到右小腿的10岁男孩,男孩医院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骨折,但小腿一直疼痛,医生束手无策。邱华骥看到小孩时,小孩小腿疼痛难忍,已经无法行走,情况很严重。因条件有限,当天无法给患者拍CT及作各项血液检验。 邱华骥给孩子打了B超,但B超结果只显示肌肉和骨骼的间隙内有积液,这并不能解释孩子为何如此疼痛。 邱华骥说,“找不到原因,我当时突发奇想,用注射器尝试着抽一下积液,看看是否能缓解孩子疼痛,结果抽出了5毫升的暗红血液,血液上层还隐约可见黄色的液体。” 邱华骥想,之前一直纠结在是否骨折的问题上,为什么不考虑一下急性化脓性炎症呢? 想到这里,他立即与助手着手准备施行切开探查+引流术。手术很顺利,切开皮肤的刹那间,脓液流了出来,邱华骥更加确定了之前的判断,应该是化脓性炎症。 一边手术,邱华骥一边思考,脓液来自哪里?如果只是软组织,患者会疼的如此厉害么? 根据经验,邱华骥认为脓液应该是来自于骨髓腔,只有当脓液造成髓腔压力不断增大时,才会有如此明显的疼痛症状。于是邱华骥用电钻在患者胫骨上钻了几个孔,只见淡黄色的液体不断流出,终于找到病因了,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随后,邱华骥用大量盐水冲洗,将髓腔内的脓液清除,并且放置了引流管,以利于术后控制炎症。手术顺利完成后的第二天,患者的小腿疼痛明显缓解。 两个月后来复查时,孩子小腿创口已经完全愈合,又可以活蹦乱跳了,小男孩见到邱华骥的第一句话就是“Icanplayfootball.Imalive.” 孩子的妈妈对邱华骥说,感谢中国医生,感谢中国政府,因为你们,他又可以踢球了。他的梦想是长大之后可以代表国家参加比赛,足球就是他的生命。 用心呵护,赢得病人真诚赞誉经验丰富的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起着决定性作用,细心周到的护士则是患者在恢复期的护航者。 黄露诗为病人输液化疗。 年轻护士黄露诗是福建医院肿瘤内科主管护师,医院后,黄露诗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化疗病人的治疗和护理,以及承担对当地肿瘤专科护士和护理本科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工作。 黄露诗所在科室有一位晚期喉癌男性患者,同时伴有HIV感染。在实施肿瘤手术后,已无法正常呼吸,进行了气管切开术,术后同时需进行化疗。 黄露诗与气管切开病人合影。 在一次化疗的时候,患者咳嗽不止,气管套管处还不时喷溅出粘液和分泌物。黄露诗立即将手边的医疗垃圾袋递过去,由于患者的剧烈咳嗽并伴有呕吐,大量呕吐物喷射而出,喷溅到黄露诗身上,臭味和血腥味扑鼻而来。 面对可能发生的HIV职业暴露和难闻的气味,黄露诗镇静地为患者找来干净的衣服换上,清理了床单和病人的气管套管。 “此时,病人紧紧盯着我,眼神里是满满的感激,同时双掌合拢放在胸前表示感谢”,黄露诗回忆道。 黄露诗说,很多肿瘤晚期病人因为病痛和长期化疗的缘故,情绪非常低落。为了减病痛,同时让他们振作,黄露诗在工作中也会想尽办法分散他们对自己病痛的注意力,有时给他们讲中国文化中有趣的故事,还利用休息时间教他们唱中文歌、学习中文。 黄露诗教中文。 她的用心陪伴收获了病人和当地医护人员的信任,很多病人指定黄露诗为他们进行护理操作,称她为“上帝派来的天使”。 化险为夷,切除患者巨大肿物罗建斌是第15批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泌尿外科的专家。3个月前他接诊了一位女性患者,此前被诊断患有“右肾巨大肿物”,医院求诊,均被告知肿物太大、手术风险大无法实施手术,最终转诊至医院,当时已不能自己行走,是被护士用轮椅推着进诊室的。 术后3个月门诊时罗建斌与患者合影。 罗建斌回忆道,这位患者由于巨大肿物自身消耗及压迫腹部影响食欲,身体骨瘦如柴,状况较差。 罗建斌为患者进行了全面检查,结合CT片、B超及相关检验结果,判定患者尚有手术治疗指征,于是将患者收住入院,积极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罗建斌说,“针对患者的情况,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计划,包括术中大出血、术中肿物周边侵犯等情况的预案,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当取出肿物时手术室的护士们都惊讶了,她们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肾脏肿物,足足装了一个脸盆,用电子秤称重达4.公斤。她们一边对肿物啧啧称奇,一边对中国医生的医术赞叹不已。 术后罗建斌每天至少两次查看患者,叮嘱病人尽早起床活动,并亲自为病人拔管换药。患者恢复很快,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很快顺利出院。 罗建斌说:“我们来援助,就是要为当地解决难题,我们也有能力有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难题。” 医技相传,援助没有终点陈希杭是福建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第15批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队员,在医院援助期间,陈希杭不仅治病救人,还兼起了对当地医生和医学生的带教工作。 陈希杭(右二)和博尼罗(右一)与手术后顺利康复的患儿合影。 “耳科手术是医院的短板,”陈希杭说,“幸运的是,我所在的福建医院在耳科领域是强项,并且也是传统优势项目,因此,我觉得应该用我们的优势来弥补他们的弱势。” 耳鼻咽喉科有3位住院医师,都是陈希杭的助手,博尼罗是其中最勤奋的,对耳鼻喉科手术特别感兴趣。在陈希杭的指导下,博尼罗慢慢地可以独立做食管镜异物取出、气管切开术等常规手术,从“得力助手”变成了“得力拍档”。 年11月1日-15日,首届国际耳神经及侧颅底显微外科培训班在复旦大医院举办,在快到报名截止日期时医院才得知这一消息,陈希杭争分夺秒,同主办方多次沟通,最终给博尼罗争取到一个免费参加培训的机会,博尼罗知道后欣喜若狂。 培训之前,陈希杭认真为博尼罗做各方面的准备,把自己平时做颞骨解剖训练的英文书及相关电子书籍送给博尼罗,供他需要时查阅。 博尼罗在上海喜获培训合格证书。 该培训班是中国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的计划,授课团队由欧美及中国著名耳科专家共同组成。在半个月培训时间里,中国各位顶尖教授的医术和精湛的手术技巧给博尼罗留下了深刻印象,令他受益匪浅。回到博茨瓦纳后,博尼罗告诉陈希杭,“在耳鼻喉科领域,博茨瓦纳与中国的技术存在明显差距,这次的中国之行让我大开眼界。” 文字:新华社记者杨孟曦、刘瑞娟 图片:中国第15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提供 责任编辑:王婕、严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fdj.com/haby/123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