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守望医者仁心记山西医科大学教授王斌

时间:2021-3-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四十年的杏林春暖,专注患者;四十年的仁智仁心,胸怀社会。作为师者,他贯彻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家风范;作为医者,他兼具着“仁心仁爱仁术”的博大情怀。教学、科研、临床、公益……他的脚步所及之处都深植着专业与匠心的印记,凡心所向,素履而往,不忘初心,守护生命。

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王斌全考入山西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从一名懵懵懂懂的大学生到医院院长、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和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漫长的40年,王斌全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医学事业。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王斌全从大学毕业后就留校任教,40年来为学生们讲述了无数的精彩课程。直至当了副院长、书记、院长后,他仍然为新生讲入学后的“第一课”,一讲就是20年。

“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必须有一桶水。”这是王斌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他看来,要想做个好老师,就必须在知识结构方面博而精。他不仅完成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的学习,还利用业余时间获得了山西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和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赴德国洪堡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访学,并在清华大学完成了MBA学位,在北京大学读完了“国学”。

多学科的知识结构铸就了王斌全在山西医科大学广为流传的几个第一:年,他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年山西卫生界最年轻的教授;年在省内第一个开发并应用CAI课件、第一个主办中青年教师多媒体讲课比赛的系主任;教学改革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获奖成果数目全校第一。

上世纪末,王斌全分管临床教学工作。当时,临床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缺乏系统规划、教学模式单一、教材建设不能满足需求、评价系统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在认真调研、广泛走访的基础上,王斌全确立了基于布卢姆教育理论的“素质教育为根本,创新能力为核心,专业学习为重点,临床实践为纽带”的教学理念,并结合临床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特点,拟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全方位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

经过几年努力,王斌全和他的团队在专业、课程、团队、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实现了山西省医学教育界国家教学奖项零的突破。临床医学专业申报为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整合内基、外总、护理实训中心的资源和学术文化,多学科、多站点配合,获得“国家级示范实验室”称号,《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课程创建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耳鼻咽喉教研室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麻醉学、耳鼻咽喉学、泌尿外科学、呼吸内科学、普通外科学、妇产科学6个专业获“国家卫生部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

让医学生尽早感受患者痛苦

多年的临床教育教学实践使王斌全认识到: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人学”,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所能做的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王斌全提出了“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方位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始终被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为了让临床医学生们尽早地接触临床,了解患者、感受患者的痛苦,学会和患者沟通,王斌全启动了“绿色通道”青年志愿者导诊接力活动,在导诊的过程中全方位构建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这项坚持了20年的活动,共有多学生受益。

年,由王斌全负责建设的医院全面开展医学模拟教学。

医院配置了局部功能训练模型、计算机辅助训练模型、虚拟现实和触觉感知系统以及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尤其是配备了国际上一流的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超级综合模拟人(HPS),以其对病人无创、方便、操作可重复、低成本等优势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老师们利用各种模拟手段,再现临床医学的工作场景,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风险的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条件与环境。

医学模拟教学从医生接触病人开始,问诊、体格检查、初步诊断、安排各种检查,并随着病情演变不断向医生提出问题要求决策,直至确定诊断和提出治疗措施,全面模拟临床诊疗过程。该实训中心在年获“国家实验示范中心”称号。

在此基础上,王斌全充分利用医院的设备和自己培训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SP),对临床医学生进行了十年的客观结构化多站点(OSCE)考核,并对此做了长期研究,相关研究“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在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山西省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研路上精益求精

山西医科大学耳鼻喉科实验室的灯很少在晚上12点之前熄灭。在王斌全手里,耳鼻喉科实验室从一间几平米的小屋,发展成四层大楼,从只能做基础的免疫组化实验,到几千万的分子实验装备,从只有几名研究生到专职的科研团队,从科里一个不起眼的小部门发展为了省级重点实验室。

针对头颈肿瘤,王斌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主要有“喉部分切除新喉重建术”“晚期喉癌切缘超微定量研究及临床观察”“喉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外科治疗的相关研究”等。由他主持研究的“喉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外科治疗的相关研究”项目,从解剖、生理、病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探索喉癌的最佳治疗方案与治疗策略,在为患者更好地保留喉功能,降低喉全切除率,显著提高喉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方面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王斌全设计并开展的以安全缘为依据的适型喉部分切除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使很多喉癌患者实现了良好的社会回归。

年起,王斌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山西省项目14项。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喉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外科治疗的相关研究》《前颅底肿瘤手术切除与修复的临床研究》分别获、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依托医院与山西大学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建立了山西省首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已中标6项国家博士后基金。年,王斌全获山西省院士后备人选项目资助,重点进行《喉鳞状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临床相关研究》。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给予耳鼻咽喉重点实验室团队专项经费进行《miR--5p/SKA3调控AKT2介导糖酵解代谢重塑促进喉鳞癌侵袭转移的机制与临床意义研究》。年,鼻咽喉重点实验室团队中标山西省“”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项目。

医者仁心的践行者

年,一位声音嘶哑的患者来院就诊,经详细检查,王斌全确诊为一例喉癌晚期病例,按照常规手术适应症,这位患者需要全喉切除。

当王斌全拿着手术方案和病人沟通时,这位患者先是表现出了极度的抗拒,慢慢地转为哀求:“大夫,我是山西大学的一名教授,讲课说话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不管您用什么样的方式治疗,我只有一个要求:术后能继续讲话,让我继续留在三尺讲台”。老教授哀求的眼神让王斌全无比痛心,也让治疗的大夫们无从下手。全喉切除肯定会失去发声功能,而部分喉切除术对于晚期喉癌患者势必会增加复发几率。患者的这种痛楚和无助让王斌全下定决心去改变。

为此,他和治疗组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反复推敲手术方案,并进行动物解剖模拟实验。术后效果令人振奋:老教授术后成功拔管,经过进食和发音训练后又恢复了日常的生活。直到十年后,八十多岁老教授依旧不忘王斌全的医者仁心。

自从医从教以来,王斌全从没有将自己的医学教育目标局限于学校,他始终认为,医学就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最终服务于人的学科,应当通过医学基本知识的普及,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身边的健康常识,不得病、治未病,用医学教育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年,王斌全创办了“敬畏生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fdj.com/haby/128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