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活动参赛作品展示第三期

时间:2021-8-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鍖椾含娌荤櫧鐧滈鐨勫湴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经过前两期作品展示,选手的参赛作品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接下来快来目睹第三期的作品风采吧!

作品展示第三期

01

《我在太空的一年》——徐凌云

02

《芳华》——周金英

03

《了不起的盖茨比》——王钰婷

04

《猫》——刘浩如

05

《36岁,人生半熟》——李天芝

06

《床前明月光》——李真

07

《活着》——乔婕

《我在太空的一年》——徐凌云

如果让你在太空中生活一天、一个月、亦或是一年,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我在太空的一年》这本书便记录了人类在太空最长时间的记录保持者即作者本人在太空飞行生涯的详实记录。从小我便对宇宙太空类的内容颇为感兴趣,前不久在微博推荐中看到这本书,本期待的是一个集全人类之力,将少数人送入一个新世界,然后告诉大家外面是什么样的故事。然而当我看完以后,感受却完全相反,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其实是让我能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看待和审视周围的一切。

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NASA宇航员斯科特4次非凡的太空之旅,以及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年成长为航天英雄的传奇历程。斯科特在太空中停留了天,绕地球飞行2.3亿公里,拍摄太空照片张,完成了多项实验,带我们探索神秘的世界尽头,展现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宇航员将看到什么样的景观,将面对怎样的风险,会有怎样的复杂情绪,又该如何适应这个未知的世界。在斯科特的个人故事中,展现了人类创造力和意志力的力量,以及太空中数不胜数的壮美奇迹。

而作者在经历了发射升空的体验、失重的代价、太空辐射的影响、生命系统的维持、太空行走等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在太空生涯中最后领悟到的是:“能和家人一起坐在桌旁,地心引力饭菜可以摆在桌面上,是多么的令人渴望……能自由的呼吸空气,能闻到草香,听到风声是多么令人惊讶,而下雨更是一个奇迹。”“我想念烹饪……我想念别人在另一个房间里说笑的声音……我怀念坐在沙发上,坐在椅子上,坐在酒吧的凳子上的感觉……我怀念那些沙沙作响的纸张,那些书页的翻页声……我想念我背上突然刮来的寒风,太阳照在我脸上的温暖……我想念洗澡……我怀念睡在床上的感觉……我怀念一天中不同时间云彩的颜色,以及地球上日出和日落的变化……”

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平时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小事,甚至于简单到不以为然的事,对于在太空中的航天员来说都是难以实现的。直到看完这本书,我才体会到,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理所应当的一切,其实都是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

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虽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肯定不如宇航员们困难;我们面临危险时可以退缩,但宇航员们却与风险持久相伴;我们允许自己忙里偷懒找借口,他们却要把专心致志做到极致。

太空航行是世界上成本最高、风险最高的事业之一,作者还要在太空中远离家乡、亲人,以及送走一波波的太空同事,经受各种来自外界和内心的考验,但书中的文字却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积极、亲切的情愫。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是迷茫彷徨之时,只要想起这本书中的文字,便会形成一股力量,让人得以继续前进。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分享给每一个在生活重压之下认真生活的人,让我们一起换一个姿势感受世间的美好。

《芳华》——周金英

我遇见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一个下雨的午后,封面上葱绿的颜色、一只绿色的军鞋和一只芭蕾舞鞋,把我的目光吸引了过去,书的名字叫《芳华》,这一切的一切都像是在向我预警,这应当是我曾经向往的那个时代里发生的美丽故事了。年幼时,对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有着无限的向往,《血色浪漫》曾经是我最爱看的电视剧,那个穿着各式军装,让人们激情四射的岁月相信也是很多人少年时期的梦想。

等我读完严歌苓的小说《芳华》后,其实书中好多的细节都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唯独刘峰这个人像是从书里的文字海洋中升腾了起来,逐渐变大,也越发的清晰夺目!你看过了书,或者看过了电影,都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刘峰,他是一个好人!书中写道:“他补过墙壁或天花板,他堵过耗子洞,他钉过门鼻儿,他拆换过过被白蚁蛀烂的地板条……,碰到这种时候,我们就这一个好法子:找刘峰!”他就是这样一个好人,那么一个热心肠帮助他人的好人,书中的“我”为什么会有以上的想法呢?人真的是一个可怕的生物,其复杂程度远远超乎我们自己的想象空间。刘峰他尽情的享受着助人为乐的快乐,人们对他的善良也从最初的新鲜好奇逐渐到了习以为常的地步。最终,他的善良本真也将他钉死在了那所谓高尚道德的十字架上,让他不能食人间烟火。全世界的残忍背叛,让这位朴实的山东汉子看清了世事的同时,也看透了人心,他从此寒了心,也死了心。而他的青春也在最该萌动的时候,被永远的冻住了。

我同情刘峰的同时,也在想我是不是应该责怪那个时代呢,看似浪漫却也残酷无比的时代。在残酷的时代里,所有人的人性也是残酷的。“说别人坏话”、看别人笑话的举动似乎风行一时,大家把这当成了一种你来我往的风尚行为,好像不乐意的跟风上去,就会遭到周围人的嫌弃一样。而“好人刘峰”就成了这种风尚的牺牲品。激情燃烧的年代,人性也是亢奋而激烈,带着歇斯底里般的疯狂。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并不是所有的举动都会让人觉得激情四射,而“好人刘峰”的青春,恰好牺牲在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

早就听说过严歌苓,但读她的作品,还是第一次。她的作品总让我感到一股压抑感,也许她经历的那个时代对于我们来说有点遥远,总是隔着一层朦胧迷雾般说不清的东西在里面,她本人也真真切切的生活在那个价值观有些扭曲的时代!也许吧,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对生活持永远悲观态度的人。也许吧,这是属于那个时代女性特有的多愁善感。也许吧,是她的这段经历,让她对周围的世界有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疏离感和怀疑感。生活尽管真的不是“灰姑娘和王子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的完美大结局,可是无论政治意识怎样变化,经济生活怎样迅猛发展,人们还是会接纳善良的举动和善良的人的,我始终还是愿意去相信老祖宗说过的那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了不起的盖茨比》——王钰婷

看过这本书的人大都会为盖茨比的死感到惋惜,一个正值壮年、拥有过人的才华与财富、满怀一腔热情的鲜活生命以及一些美好憧憬,就这样被一个荒唐的误杀彻底终结了。很多人嗔怪作者太残忍,让盖茨比如此成功又如此潦草的死去,最终也没有为他揭开真相,生命结束的太快了,读者眼前的繁华景象结束的太快了,让人几乎无法接受。

惋惜之余细细回味,其实,盖茨比就是你我。

先说生命。生命的无常并不会因为你是谁加以区别,随时会因为意外戛然而止,不论你平庸还是成功,一切愿望与憧憬化为泡影,只剩下无尽的遗憾。我想起热门综艺《奇葩说》的一个话题,“如果你知道对方的生命还有多少余额,要不要告诉他”,其实人都知道自己终将一死,却大都自信死亡很遥远很遥远,如果此时此刻你知道生命的余额,会选择怎样度过余生,是否和当下会有所不同。就像盖茨比,如果想过意外降临,他一定不会在纠结中等待与煎熬。对于生命的思考其实才应该是思考所有问题的根源,在有限的生命里,如何做选择,如果生命还有10年、5年或者1年,什么事要做,什么事不做?其实人从出生开始就在等待死亡,无非等待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既然如此,又何必踟蹰。假如生命在明天就将消逝,今日你还会为何事烦恼?

再说说理想。香港学者梁文道说这是一本谈理想的经典,那时候的美国像极了如今的中国,拜金式的主流价值观影响着每一个人,大多数人的理想也是建立在此之上,世俗的成功牵引着每个人的神经,就连已经是名流望族的那个群体也无法挣脱,整个社会充满了无法安放的物质欲望带来的浮躁,焦虑与恐慌。正如当下的我们,已经不知道理想是什么,谈理想一度成为可笑的事,似乎理想等同于成功,甚至只有成功人士才有资格拥有理想。主人公盖茨比的理想其实是黛西,是一份真爱,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却错以为成功是得到真爱的条件。跻身名流确实是靠近黛西的入场券,但黛西并不是她心目中梦寐以求的清新脱俗的属于上流专属优雅魅力的女士,无可避免地被虚荣拜金的环境熏陶渲染,在发现盖茨比对自己的情愫以及瞻仰了盖茨比为她打造的财富帝国后,犯下了错误。盖茨比也终于发现,成功让他可以轻易得到黛西,却始终没有得到真爱。

最后,说说感情。忘记是谁说的,人比动物高级的一个因素就是人的感情。一个个渺小的个体,一生都在小圈子里忙碌终老,除了时代带给人不一样的体验,其实一代代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差异,大多数人的一生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我常常说,人过一辈子就像是在过家家,唯有情感让人难以割舍难以释怀。短短一本小说,作者留了不少篇幅在盖茨比死后,除了命运的捉弄更让人为他惋惜的是,拥有如此传奇人生的富豪盖茨比,对他有情感可言的只有父亲、邻居和一个门客。所有人都为盖茨比感到不值得,可是什么才值得,又有多少人想的明白。

作者在本书最后的这段话被广泛流传,被无数读者解读,我看到了人的渺小、人的执念,它尽显悲凉却意义非凡。我们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生命的那盏“绿灯”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又为什么要执迷不悟。

“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臂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猫》——刘浩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精神的粮食。好书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田,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最爱读的还是老舍的《猫》,他笔下的猫真是惟妙惟肖。

老舍先生非常热爱生活,不但喜欢摆弄摆弄花花草草,还喜欢养养小动物。文中写到猫的性情、习惯、脾性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宠爱之情。阐述它的性格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时,谁都不搭理;既什么都怕,又十分勇猛。小时候的猫更加惹人怜爱,“耍个没完没了”、“摔疼了也不哭”、“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这些词语,总觉得不像是在描写一只猫,而是在形容一个人!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看似矛盾的三种性格,在猫的身上完美的结合了起来。是,猫的确是倔强。看吧,大马戏团里什么狮子、老虎、大象、狗熊、甚至于笨驴,都能表演一些玩艺儿,可是谁见过耍猫呢?(昨天才听说:苏联的某马戏团里确有耍猫的,我当然还没亲眼见过。)

老舍先生选用生动活泼的口语语汇言事述感,使语言亲切有味,富有表现力。比如,说“暖与”不说“温暖”,说“成天”不说“整天”,说“钟头”不说“小时”......“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一个“吧”字把那种对猫的性格捉摸不透的预期情态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了。“说它贪玩吧,的确就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的突显了老舍对猫的关切怜爱之情。文中写它“成天睡大觉”,说它“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过问”一词仿佛将猫看成了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它本就应该参与家庭事物,而此时却置责任于不顾,只管自个儿图舒适安逸去了。

在老舍的心里和笔下,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大猫性情的古怪和小猫行为的可爱淘气,看到了大猫与小猫在一起嬉戏的情景,就像个既可爱又顽皮的孩子,喜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有一次,猫在老舍的作文纸上留下了几朵小梅花,可是老舍一点也不生气,猫的耳朵很灵,只要听见老鼠稍有动静,就尽职地屏息凝神,宁愿多等,也要把老鼠捉住;它们不但古怪而且很调皮,它们总是在院子里追逐嬉戏,还把花草搞的零零落落的;它们太淘气了,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玩地津津有味,玩地可疯了,不知要摔多少跟头,它们就是这么生机勃勃,活泼可爱!

我觉得《猫》很值得我们阅读,老舍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了猫的每一处细节,观察甚是入微,将猫的特性以及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连猫在洞口前捉老鼠的神态,是怎样地呼吸都观察得仔仔细细。以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将处处留心观察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仔细观察,用心体会,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谨以此读后感,献给那些喜爱猫的盆友们!

《36岁,人生半熟》——李天芝

最近读了《36岁,人生半熟》这本书,被作者宽宽这位36岁女作家文中许多观点(生活所向往理念、育儿理念、人到中年之后的一种生活态度等)所吸引。

本书作者宽宽曾经在北京是一名时尚编辑,老公有着稳定的国企工作,拥有让人羡慕的北京学区房,然而在即将步入36岁的她卖掉北京的房子,一家三口移居大理。这本书,就是她即将步入中年时,对未来生活的自我反思和感悟。

首先给作者的这种能抛下物质生活,远离热闹的北京城,一家三口来到心中那个诗情画意的大理定居,甚至辞掉安稳的工作,卖掉学区房,只为追求精神需求,回归自然这种做法点个赞。在当前这个注重物质的社会,能够从北京决定抽身回到大理定居,姑且不论选择是否正确,但有这种勇气已使我万分敬佩,下面详细谈谈我的感受。

在文中作者写道,自己结束了第一份工作后,前往拉萨来了一场旅行。她碰见了一位六十岁的骑行老人,老人说越在家呆着越怕死,不如到处骑行忙着活。这番话打破了作者对生命的设定,想一想,人生半百的老者还在为追求自己设定的目标而努力,并不是一直待到家里享清福,而现大多数年轻人,心中被理想和欲望催促,一件事情还没开始,就设置了重重关卡,难道真的要到若干年后,才觉得曾经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努力珍惜生活。

文中还提到大隐隐于市,若你真要修行,在最喧闹的人群里,才是最佳道场,修为高,在哪都一样,别被那些浮躁的标签干扰自己,重点不是逃离,而是告诉自己,要什么?要成为什么?回归自然,回归人最本质的需求,不再过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fdj.com/haby/143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