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0分钟 陪你成长,伴你通关 彩虹计划中医.3.13复习内容-中医儿科学 彩虹计划 第八单元传染病 一、麻疹 (一)发病特点 麻疹是由麻疹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恶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泪水汪汪,羞明畏光,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依序布发红色斑丘疹,皮疹消退时皮肤有糠状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斑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6个月至5岁发病率较高,容易并发肺炎。 (二)病因病机:为感受麻疹时邪。其主要病变在肺脾。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在治疗上,以透为顺,以清为要,故以“麻不厌透”“麻喜清凉”为指导原则。 1.顺证 (1)邪犯肺卫证(初热期) 证候:发热咳嗽,微恶风寒,喷嚏流涕,咽喉肿痛,两目红赤,泪水汪汪,畏光羞明,神烦哭闹,纳减口干,小便短少,大便不调。发热第2~3天,口腔两颊黏膜红赤,贴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围红晕。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代表方剂:宣毒发表汤。 (2)邪入肺胃证(出疹期) 证候:壮热持续,起伏如潮,肤有微汗,烦躁不安,目赤眵多,咳嗽阵作,皮疹布发,疹点由细小稀少而逐渐稠密,疹色先红后暗,皮疹凸起,触之碍手,压之退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质红赤,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凉解毒,透疹达邪。 代表方剂:清解透表汤。 (3)阴津耗伤证(收没期) 证候:麻疹出齐,发热渐退,咳嗽减轻,胃纳增加,皮疹依布发顺序渐回,皮肤可见糠麸样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舌红少津,苔薄净,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 2.逆证 (1)邪毒闭肺证 证候: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扇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唇紫绀,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 (2)邪毒攻喉证 证候: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声重浊,声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面唇紫绀,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代表方剂:清咽下痰汤。 (3)邪陷心肝证 证候:高热不退,烦躁谵妄,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甚则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 治法:平肝息风,清营解毒。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 二、奶麻 (一)发病特点 奶麻,又称假麻,西医学称为幼儿急疹,是由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持续高热3~5天,热退疹出为特征。好发年龄为6~18个月小儿,3岁以后少见。 (二)病因病机 奶麻的发病原因,为感受幼儿急疹时邪。其主要病变在肺脾。 (三)辨证论治 本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但病在卫分为主,可涉气分,一般不深入营血。治疗原则本病治疗以解表清热为主。 1.邪郁肌表证 证候:骤发高热,持续3~4天,神情正常或稍有烦躁,饮食减少,偶有囟填,或见抽风,咽红,舌质偏红,苔薄黄,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清热,宣透邪毒。 代表方剂:银翘散。 2.毒透肌肤证 证候:身热已退,肌肤出现玫瑰红色小丘疹,皮疹始见于躯干部,很快延及全身,约经1~2天皮疹消退,肤无痒感,或有口干、纳差,舌质偏红,苔薄少津,指纹淡紫。 治法:清热生津,以助康复。 代表方剂:银翘散合养阴清肺汤。 三、风痧 (一)发病特点 风痧即风疹,是感受风疲时邪,以轻度发热,咳嗽,全身皮肤出现细沙样玫瑰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朞核(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好发,且可造成流行。1?5岁多见。 (二)病因病机 风莎的病因以感受风疹时邪为主。其主要病变在肺卫。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以疏风清热为基本原则。 1.邪犯肺卫证 证候:发热恶风,喷嚏流涕,轻微咳嗽,精神倦怠,饮食欠佳,皮疹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疹点稀疏细小,疹色淡红,一般2~3日渐见消退,肌肤轻度瘙痒,耳后及枕部朞核肿大触痛,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透疹。 代表方剂:银翘散。 2.邪入气营证 证候:壮热口渴,烦躁哭闹,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稠密,甚至可见皮疹融合成片或皮肤猩红,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赤,苔黄糙,脉洪数。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 代表方剂:透疹凉解汤。 四、丹痧 (一)发病特点 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为多。任何年龄都可发病,2?8岁儿童发病率较高。西医学则称为“猩红热”。 (二)病因病机 丹痧的发病原因,为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寒暖失调之时,机体脆弱之机,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清利咽喉为基本原则。 1.邪侵肺卫证 证候: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皮肤潮红,痧疹隐隐,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治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代表方剂:解肌透痧汤。 2.毒炽气营证 证候:壮热不解,烦躁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起红刺,3~4天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草莓,脉数有力。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代表方剂:凉营清气汤。 3.疹后阴伤证 证候:丹瘀布齐后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减轻,或见低热,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约2周后可见皮肤脱屑、脱皮。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 五、水痘 (一)发病特点 水痘是由水痘时邪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的出疹性疾病。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瘙痒性皮疹,丘疹、疱疹、结痴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因其疱疹内含水液,形态椭圆,状如豆粒,故中西医均称为水疸。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以6~9岁儿童最为多见。 (二)病因病机:水痘病在肺脾两经。。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基本原则。 1.邪伤肺卫证 证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起病后1~2天出皮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皮疹瘙痒,分布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代表方剂:银翘散。 2.邪炽气营证 证候: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皮疹分布较密,疹色紫暗,疱浆混浊,甚至可见出血性皮疹、紫癜,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或绛,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代表方剂:清胃解毒汤。 六、手足口病 (一)发病特点 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引起的发疼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 (二)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为感受手足口病时邪,其病位主要在肺脾二经。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以清热祛湿解毒为治疗原则。 1.邪犯肺脾证 证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或流涕咳嗽、纳差恶心、呕吐泄泻,1~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随病情进展,手掌、足跖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代表方剂:甘露消毒丹。 2.湿热蒸盛证 证候: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痛痒剧烈,甚或拒食,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混浊,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代表方剂:清瘟败毒饮。 七、痄腮 (一)发病特点 痄腮是由痄腮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西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易于流行。多发于3岁以上儿童,2岁以下婴幼儿少见。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因素体虚弱或邪毒炽盛,可见邪陷心肝、毒窜睾腹之变证。感染本病后可获终生免疫。 (二)病因病机 本病为感受痄腮时邪所致。其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原则。本病治疗宜采用药物内服与外治相结合,有助于腮部肿胀的消退。 1.常证 (1)邪犯少阳证 证候: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代表方剂:柴胡葛根汤、银翘散。 (2)热毒壅盛证 证候: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头痛,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 2.变证 (1)邪陷心肝证 证候:高热,耳下腮部肿痛,坚硬拒按,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搐,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代表方剂:清瘟败毒饮、凉营清气汤。 (2)毒窜睾腹证 证候:腮部肿胀消退后,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脘腹、少腹疼痛,痛时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 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一)发病特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由传单时邪(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 (二)病因病机:本病为疫邪致病,发病按卫气营血规律传变,病涉脏腑经络,主要病机为热痰瘀互结。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化痰祛瘀为基本治疗原则。 1.邪犯肺胃证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头痛咳嗽,咽红疼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颈淋巴结轻度肿大,或见皮肤斑丘疹,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利咽。 代表方剂:银翘散。 2.气营两燔证 证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乳蛾肿大,甚则溃烂,口疮口臭,面红唇赤,红疹显露,便秘尿赤,淋巴结或肝脾肿大,舌质红,苔黄糙,脉洪数。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痰。 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 3.痰热流注证 证候:发热,热型不定,颈、腋、腹股沟处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为重,肝脾肿大,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通络散瘀。 代表方剂:清肝化痰丸。 4.湿热蕴滞证 证候:发热持续,缠绵不退,身热不扬,汗出不透,头身重痛,精神困倦,呕恶纳呆,口渴不欲饮,胸腹痞闷,面色苍黄,皮疹色红,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不利,舌偏红,苔黄腻,脉儒数。 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化湿。 代表方剂:甘露消毒丹。 5.正虚邪恋证 证候:病程日久,发热渐退,或低热不退,神疲气弱,口干唇红,大便或干或稀,小便短黄,咽部稍红,淋巴结、肝脾肿大逐渐缩小,舌红绛或淡红,或剥苔,脉细弱。 治法:益气生津,兼清余热。 代表方剂:气虚邪恋,竹叶石膏汤;阴虚邪恋,青蒿鳖甲汤、沙参麦冬汤。 九、顿咳 (一)发病特点 顿咳是小儿时期感受时行邪毒引起的肺系时行疾病,临床以阵发性痉挛咳嗽,咳后有特殊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见。5岁以下小儿最易发病。 (二)病因病机 顿咳病变脏腑以肺为主,初犯肺卫,继则由肺而影响肝、胃、大肠、膀胱,重者可内陷心肝。 (三)分证论治 1.邪犯肺卫证(初咳期) 证候:一般不发热或伴低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2~3天后咳嗽日渐加重,并渐显日轻夜重,咳痰稀白,量不多或痰稠不易咯出,咳声不畅,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浮数,指纹浮红或浮紫在风关。 治法:疏风祛邪,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三拗汤。 2.痰火阻肺证(痉咳期) 证候:咳嗽明显较前加重,咳呛不已,持续难止,日轻夜重,痉咳后伴有深吸气样鸡鸣声,吐出痰涎或食物后方暂止,不久可又发作。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指纹紫达气关。 治法:清热泻肺,涤痰镇咳。 代表方剂: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3.气阴耗伤证(恢复期) 证候:痉咳缓解,咳嗽逐渐减轻,声音嘶哑,伴低热,午后颧红,烦躁,咳声无力,痰白清稀,神倦乏力,气短懒言,纳差食少,自汗或盗汗,大便不实,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阴润肺,健脾益气。 代表方剂:肺阴亏虚者用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证用人参五味子汤。 嘉遇老师 从事培训行业3年多,对考情了如指掌,对学员耐心热情,主张建立考试知识的完整框架,化繁为简,培养学生以点带面的学习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因责任心,耐心以及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受学员喜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fdj.com/haby/150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