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中,腹部B超检查常会发现「胆囊息肉」(如图1)。一旦发现胆囊生了息肉,该咋治疗呢? 图1B超影像中的胆囊内单发息肉 其实,所谓胆囊息肉只是一个统称,它表示胆囊壁上出现了突出物。其中共包括各种常见的或少见的疾病有二十多种。有人对其进行了统计归纳,可划分为三大类: 一、胆固醇性息肉: 其实质就是胆汁中的胆固醇结晶沉积于胆囊壁上,常为多发息肉(图2)。此类息肉最为多见,占所有胆囊息肉的60%左右。幸运的是,此类息肉绝大多数不会引起症状,也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只需要定期观察即可。 图2胆囊内多发息肉 二、非胆固醇性良性息肉: 包括各种除胆固醇之外的多种良性疾病,如: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等。此类息肉共占胆囊息肉的33%左右。其中一小部分存在癌变的风险,应引起警惕。 也有人研究了此类息肉易于发生癌变的特征(即胆囊癌的高危因素),大致为:单发息肉、大于1cm的息肉、年龄大于50岁、合并胆囊结石、息肉快速增大。 三、早期胆囊癌: 此类「息肉」实质是癌,只是处于早期,与良性息肉较难分辨。所幸此类病变只占所有胆囊息肉的5%左右。 综上,对于B超发现的胆囊息肉,应该按如下原则决定治疗方案: 1、应依据病变的超声影像学表现,结合患者年龄,病变大小、部位和有无伴发胆囊结石等临床特征,仔细辨别病变的性质。 2、胆固醇性息肉患者如无明显症状,可间隔6~12个月定期随访观察。 3、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或存在胆囊癌的高危因素时应限期行胆囊切除术。 参考文献: 胆囊良性疾病治疗决策的专家共识(版)。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年,第10卷第1期:14-19页 ———————————————————————— 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