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别之后“庸”远再见从此人间再无咏哥声江湖再无侠客梦(说历史的女人——第期) 公元年的10月25日5点20分,风格独特的著名主持人李咏因患喉癌,不治去世;公元年的10月30日下午,开创一代武侠文学的宗师金庸在香港去世。这二位名人如果单从职业来看,本无联系,但是因为死亡,他们竟然被联系了起来。近日以来,因为他们二位的离世,两个话题被人们重新热论:一个是喉癌,一个是武侠。 其一:何为喉癌? 如果不是李咏患了喉癌,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有喉癌这种癌。所谓喉癌,前期是咽喉部位出现了肿瘤,这个时期一般还有治疗或控制的可能,但是到后期,身体其它部位所产生的恶性肿瘤转移到咽喉部位后,这时候,基本就是所说的癌症晚期,治疗的几率基本为0。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会造成喉癌的?根据医学专家提供的一些权威资料来看,竟然也无法找到确切的病因。医学专家认为喉癌的病发因素不是单一原因所造成,而是由多种综合因素所导致,比如过量吸烟、喝酒,亦或者是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病毒感染、放射线,再或者是微量元素缺乏、性激素、职业因素等。而李咏所患喉癌,其主要病因来自于他的主持人职业压力等因素。由此可见,喉癌已成为一种新型疑难癌症,成为困扰人类的困境之一。 其实癌症一直都是困扰人类的最可怕病魔,并非今天才有,古代就有记载,癌者,恶性肿瘤也。在年前的殷商文物甲骨文上,就有“癌”字的记载。三国神医华佗在他的医学典籍《华氏中藏经》中,就曾经对此做过一个概括的解释:“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不过张仲景对此的解释更为清晰,他在《难经》中写道:“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 到了隋代,有一个叫巢元方的名医,这个医生很厉害,医术高超,而且还编写了一本非常杰出的医书:五十卷的《诸病源候论》。此医术本誉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症候的专书。他在此书中对于癌症的情况也有一些分类和总结,比如“症瘕”、“积聚”、“食噎”、“反胃”、“瘿瘤”。总的来说,癌症一直都是人类的天敌,不过古代的癌症没有今天这么繁杂,也没有今天这么门类繁多,比如喉癌。 其二:何为武侠?金庸对于武侠到底有什么贡献? 相比较李咏年仅50岁的过早离世,金庸先生可谓是功德圆满,堪称高寿,享年94岁。这个寿命无论是搁在古代,还是今天,都可算是人中寿星。不过金庸和李咏不同,李咏是娱乐主持界的一哥,号称“咏哥”,而金庸先生则是文化泰斗级别的人物,他被誉为影响世界的华人之一,号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流传。金庸先生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创了新武侠,那么何为武侠? 所谓武侠,乃是一种担当精神和侠义文化的融合体,而这种武侠文化是融合了中国文化最精粹的东西,即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其中既有道家出世的逍遥自在,也有儒家入世的担当作为。也正因此,作为武侠文化代表的侠客们,都是既能入世为民除害,又能功成身退归隐江湖。可谓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一个完美的符号,深植在无数华人的心中。 不过武侠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可以追溯的时代非常遥远,最熟悉的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荆轲、要离、聂氏等。后世又有各种武侠演义的小说流传,不过古代武侠小说和近现代武侠小说还是有区别的。而这个新旧武侠小说的分水岭人物的代表便是金庸。 金庸之前的武侠小说在形式上,都是以章回体为写作模式,在人物的塑造上和主题的提炼上,也相对比较狭窄。仅拘泥于一英雄人物,或几个英雄人物,而英雄事迹也相对单一,不够丰富。但是金庸所开创的新派武侠小说则与旧派武侠小说区别较大,无论是写作模式,还是内容的探索,抑或者是人物的塑造,再或者是主题的提炼,都更加精细、更加丰富、更加符合人性、更具有历史性和传奇性和革命性。 金庸先生一生写了十几部小说,共塑造了大约个人物形象,分别为:《飞狐外传》中有个人物,《雪山飞狐》有25个人物,《连诚诀》有37人,《天龙八部》有人,《射雕英雄传》有97人,《白马啸西风》有17人,《鹿鼎记》有人,《笑傲江湖》有人,《书剑恩仇录》有人,《神雕侠侣》有人,《侠客行》有67人,《倚天屠龙记》有人,《碧血剑》有人。——当然这个总数据和各本小说的数据只是粗略统计,并不一定完全准确。各位看官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再去做一个统计,以表达对金庸先生的纪念。 金庸先生对于武侠的贡献主要有2个方面:其一是继承和发扬了武侠的侠义精神,以生花妙笔把饱含儒道思想的武侠精神融入武侠小说,进一步开拓了武侠小说的广度和可能,把武侠小说推向了历史性的新高度,实现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侠的这样一种盛况。其二是在金庸的武侠小说的引导下,或者说金庸先生借用武侠小说这个文艺载体重新诠释了武侠的定义,古之武侠,那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扶弱济困,则为侠义。但是到了金庸这里,武侠不再是帮助一事一人的小行为,它被进一步升华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8个字出自金庸先生的名著《射雕英雄传》,金庸先生借助一代大侠郭靖之口对武侠进行了入木三分无比透彻的诠释,我们在此可以回到原著中温习一下: ——郭靖又道:“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然我才力有限,不能为民解困,实在愧当‘大侠’两字。你聪明智慧过我十倍,将来成就定然远胜于我,这是不消说的。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大丈夫一生当为国为民,方为真正的侠之大者。” 结语:十月,本身是一个天高气爽令人心境开阔的季节,但却因此二人之离世,平添了几缕哀愁,“咏”别之后,“庸”远再见,从此人间再无咏哥声,江湖再无侠客梦。我们除了在回忆里纪念他们的音容和遗留给世人的无形财富之外,余下仅有无限祝福,愿我们在金庸所创造的武侠世界里永远都能时刻找到那个永不坠落的武侠梦!并且愿那个武侠梦能够在炎黄子孙中世代相传,愿侠义精神永存!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fdj.com/haby/163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