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璟/文陈天怀/图 采访前,我曾听闻她的传奇:4年级辍学,她靠自学被厦大破格录取;30岁,她与丈夫盛子潮携手,莫言为他们的爱情两度提笔写联——“看山揽锦绣,望湖问子潮”;44岁,她被确诊结肠癌(中晚期),却在生命尽头开了一家书吧“纯真年代”。 然而当我采访结束,离开宝石山,回首遥望,灯火微微,留于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她的那句:“西湖睡了,书吧还醒着。” 从癌症晚期的最后心愿,到如今杭州文化地标之一,她和书吧一路走过了14年。14年间,绝症之疼、倒闭之痛,丧夫之恸,她一直守着一盏灯,只为寻光而来的人。 这就是朱锦绣,一位端庄女人的人生传奇。 以重生为名——“微童话皇后”
年的一天,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醒”了沉睡的夜。一名年轻人匆忙奔入卧室,摇醒了床上的中年女人:“妈,妈!你没事吧?” 失联2小时的母亲,担心出事的儿子。这是朱锦绣失去丈夫的第30天,也是她自我禁足的第30天。 一个月前,浙江文学院院长、著名童话作家盛子潮因癌症去世,朱锦绣失去了相伴28年的丈夫。 从厦门大学的初识,他穿着一身红色尼龙背心,搭配灰色的确良裤,打着拖鞋,以“邋遢得不能再邋遢的形象”出现在她面前,到后来文坛相濡以沫的佳话。28年,他们走过风雨,却终不分离。 是夜,看着惊魂未定的儿子,她强打起精神,“我不能出事,一定要坚强,不然对盛厦就太残忍了。” 朱锦绣逐渐明白,坚强,才是对丈夫最好的告慰。 2个月后(.12),一场特殊的“文学迎新晚会”——微童话剧晚会,在朱锦绣的“纯真年代”书吧悄然彩排。42分钟的演出,源自则微童话的选材,那是盛子潮留给她最后的作品,也是她自我振作后的第一场书吧活动。 失去丈夫后,每晚,她都点灯而眠,却始终冰冷,如今,看着台上孩子们演绎着丈夫的童话,她才真正感到了一丝暖意。 排练结束时,朱锦绣送孩子们到门口,一个孩子突然紧紧搂住了她:“微童话皇后。”一时间,所有的孩子都齐齐抱住她喊了起来。这时,孩子中一个突兀的声音乍然响起:“潮哥夫人。”朱锦绣为之一震,亲切的称谓、盛大的幸福,让她的眼角竟泛起了微光,她回首望了望书吧:原来这就是你留给我的生命礼物! 然而,来过这座书吧的人都知道,这座书吧最初的故事是:朱锦绣留给丈夫的生命礼物。 以爱情为礼——“我想给你留个书吧。”
15年前的一个寒夜,朱锦绣医院,轻薄的一纸检查却沉沉压在全家人心坎上:结肠癌中晚期,即便手术,也只有50%的希望。 13天不吐不泻,肚大如球,朱锦绣连喘息都十分困难。两大瓶两大瓶的开塞露注入她的体内,却毫无效用。 手术当天,几乎杭城所有的文人都涌来了。医院边包了一个饭馆,平日里能说会道的一群人竟是一室无言。数小时后,一个电话打破了屋里的寂静:“手术很成功。”众人方如释重负,“开席!” 生死一线,朱锦绣创造了一个生的奇迹。 一年后,她奇迹般地活下来了。 可这场奇迹会是多久,谁也无法预料,这让朱锦绣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开一家书吧,即便自己不在,丈夫也能从书吧里找到“她”的印记。 可这个提议,却遭到了众人一致反对:“你是个癌症病人,遇到困难,健康人都扛不住,更何况是你。” 然而一切的一切,都没能挡住这个温州女人的决心。 最终,盛子潮妥协了,这个保守的杭州男人,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在三个朋友的出资下,年9月28日,一座小书吧在文三路的一角开张了,朱锦绣为其取名“纯真年代”,寓意:“物质社会,仍要向往纯真年代。” 虽然那时候,谁也没有看好她的“纯真年代”。 以文学为盾——“你的书吧一定会开着。”
年“感恩节”,朱锦绣在书吧里组织了第一场文学活动。虽然那天人数寥寥,但朱锦绣难抑欣喜,她在书吧中点起一支蜡烛,现场致辞: “尽管偏隅一角,在暗中,即便一支小蜡烛,也能为你点亮一片光。虽然我们中国人不善于说谢谢你,但我还是要谢谢我的先生。书吧是我给他的生命礼物,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纯真年代’。” 残酷的经营现实随之袭来,年,一场“非典”让书吧门庭冷落,几乎无法“揭锅”,最难的时候,几乎是开一天赔一天,可朱锦绣这个倔强的温州女人却始终不肯关门、不肯裁员。 就在众人以为“纯真年代”将垮的时候,它挺了下来,虽然风雨后的它依旧不温不火。 年冬,寒风凛冽,“纯真年代”照旧宾客寥寥,这时一个40来岁的外国男子走进了书吧。“我一到杭州,刚下飞机就来了,好久不见。”对于他的到来,朱锦绣既惊又喜,他是书吧英语角曾经的外籍老师,已离杭多年。“你怎么知道我还在这里,这么冷的天就不怕白跑一趟?”面对朱锦绣的提问,男子却笑了:“凭我对你的了解,你的书吧一定开着。” 短短两句话,一下子温暖了朱锦绣。因为她的坚持,已经让一些人将杭州和她的“纯真年代”捆绑在了一起:来杭必到,离杭不忘! “纯真年代”渐渐恢复了一些生气,然而文三路的一场大修,又将一切打回了原形。 看着周遭曾经如火如荼的装饰市场频频转让,朱锦绣再次感到了“危急”,而这一次对重创未愈的“纯真年代”,无疑是致命的。 无从选择下,她大着胆子给当时的市领导写了一封信。她将自己的“癌症、书吧、影响、困难、求助、发展”一一罗列在信中,道尽了一个身患绝症但不忘梦想的女人的执着与坚强。 没想到,市领导深受打动,回复道:“应予支持。” 就这样,朱锦绣带着批复信和自己所有的作品、书吧规划书,整整一袋的资料,一趟趟地跑各级部门。最终,她的执著打动了所有的人。 年9月28日,她的“纯真年代”在西湖边的宝石山上重新开张了。 以理想为光——“他们会来的。”
开张的那天,朱锦绣第一次为书吧点灯,看着敞亮的书吧,她的内心悲喜交加。她的书吧终于又活了,可要将这个曾经的“中老年棋牌室”改成她的“纯真年代”,何其艰难。 记得“纯真年代”获准重开的那天,园文局长曾说:“我们真的很担心,她要是亏了,那对她一家人太歉疚了。”因为谁都不看好这个书吧能再次活下去。 顶着这样的压力,朱锦绣却坚持:驱旧客,等新人! 这样的决定,无疑意味着书吧再次“绝收”。 最困难的时候,连店长都劝她说:“工作日人少,要不我们开放几天给原来打牌的人,救救急?”可朱锦绣却摇了摇头:“不行,今天10个打牌人,明天20个打牌人,那我的客人又该去哪里?慢慢来,我会等到他们上来,等到我的客人上来!” 然而这一等就是整整一年半。 年,一个老者来到书吧,对朱锦绣说:“你是老板?但你不会做生意。”朱锦绣问:“怎么说呢?”老者说:“我以前来的时候这里都是座无虚席的,可今天这么好的天气,竟也没多少人。”朱锦绣淡然一笑:“我的客人会来的。” 靠着超乎常人的坚持,一人、两人……直到十几人、几十人,朱锦绣通过品质活动和人文坚持,终迎来了认可和尊重。 年9月30日,朱锦绣策划了一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品读会”。活动当天,大雨倾盆,加上第二天是国庆节,无数的人都已提早赶在回家的路上。 下午时分,一个被堵在文三路的朋友的消息让朱锦绣很是担心:“城西已经瘫痪了半个城了。”那今晚,还会有人来吗? 朱锦绣点亮书吧的灯,站在门口,遥望山下。时间一点点的临近,她的心也随之揪起。 20分钟后,雨帘中出现了第一把伞,接着第二把伞、第三把……谁也不敢想象,那一晚,“纯真年代”座无虚席,他们都为寻光而来。 那一晚,虽然雨夜凄凄,朱锦绣却倍感温暖。 2个月后,朱锦绣接到了一个电话,一家公司想将书吧包场做感恩节活动。这对于书吧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单子,这让朱锦绣很是欣喜。然而活动当天,那家公司却临时取消了活动。 盛子潮劝她:“不要做了。”可看着准备好的会场和糕点,朱锦绣却不肯放弃。当时书吧里有二三十个客人,她就动员客人留下来参加活动。 这时,盛子潮突然从外面走了进来,接过话筒:“书吧一路过来,遇到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阻力,就是因为她的耐心,她的坚守,才有了宝石山现在这书吧。因为她今天的表现,让我相信在中国在杭州确实是有一位纯真少妇的存在。” 盛子潮的几句话,一下子点燃了大家的情绪。那晚,书吧里欢声笑语不断,朱锦绣觉得:那是感恩节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因为有书吧,也有她最深爱的丈夫。 然而,此刻的她并不知道,命运的转变已再次向她袭来。 以离别为殇——“最后的厮守,留不住他的生命。”
年5月,盛子潮被查出喉癌转移,已全身扩散。 为此,朱锦绣寸步不离地守在盛子潮身边。每天她都将电脑放在桌前,一边照顾丈夫,一边遥控着书吧的例旬活动。看着书吧运营照旧,盛子潮很欣慰,他说:“书吧就像我们的女儿,有你在,我很放心。” 每到周末,朱锦绣会抽身回一趟书吧。一天,一个员工告诉她,她的店长正在暗中挖角,鼓动员工去别的酒吧工作。员工走了,她到哪里临时招人?书吧又如何维持?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朱锦绣简直无法相信。 内外交困之时,病弱的盛子潮却握住了她的手,安慰道:“别担心,我们当面给他个解释的机会。”就这样,医院,在病房里,她和丈夫、儿子一起处理了这件事,最终他们没有深究,只是辞退了店长。 家人的团结和温暖,无疑是此时的朱锦绣最大的精神支柱。 书吧让她活了,她希望书吧也能让她最爱的家人活下去。 年9月28日,是书吧创立12周年的日子。朱锦绣特意策划了一场特殊的晚会——“生命的礼物”。她向全社会发出了邀约:“12年前我病重时,子潮圆我一个梦,倾家荡产开创书吧。而今,子潮病重,我想以‘生命的礼物’为主题,大家写同题的诗歌、散文,来祝福子潮,请你不吝赐稿吧。” 没想到不到一个星期,她就收到了上百封的祝福作品。 活动当天,书吧里座无虚席。 一开场,“哗啦”一室的灯火全暗了,大屏幕中一篇名为《有一种患难爱情叫“纯真年代”》的报道赫然呈现,伴随着画面的缓缓切近,一曲《因为爱情》缓缓唱起。 伴随着歌声,朱锦绣从台边走了出来,她朗诵了自己在前夜写的《牵手》。 “……年那个冬天,他牵着我的手横过上海繁忙的马路,医院复查。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一个不很相识的朋友居然从背影认出了我们,只因为,他说,医院看望病中的我时,正看见他牵着我的手从西湖边回来的背影……” 朗诵完毕,她不禁唱起了《牵手》,一时间,全场和声,但一首歌却怎么也唱不下来,台上台下一片哽咽。 歌声响起的时候,盛子潮被邀请到了台上,他坐在台上,闪着盈盈的泪光,那时的他还能发出一些声音,他努力跟着合唱,一直坚持到晚会结束,全场合唱完《阳光总在风雨后》才肯离席。 以纯真为追求——“向往纯真,坚强而行。”
然而这样的祝福并没有留住盛子潮的离去。 年8月29日,在与癌症斗争了一年零三个月后,盛子潮因病离逝。 巨大的打击,让朱锦绣几乎到了难以进食。可最终,在伤痛了三个月后,她决定为儿子、为书吧,再次坚强。 当她再次回到书吧的时候,她决心以丈夫的遗作“微童话”故事作为新的出发点。 年12月31日,“微童话剧”在“纯真年代”如期举动。在满座的宾客中,朱锦绣静静地凝望着这一幕,心中默念:子潮,这是你的微童话,你在天上看到了吗? 如今,朱锦绣的儿子也已辞职,一心投入到书吧,在他们的努力下“纯真年代”已成为杭州文化的新地标之一。不管是作家名流,还是好文雅士,来到杭州都会来此一坐。 也有不少商人寻此而来,想将“纯真年代”打造成更具商业化的书吧,可都被朱锦绣母子一一拒绝了。每每被问起,朱锦绣总会想起她和丈夫曾经的对话:“百万富翁很了不起,但文学院长就只有这一个。”“书吧虽小,但是我们的女儿就此一个。” 如今的书吧,对她而言,仍是一家人的生命礼物,是她的,更是已故丈夫的,不背初衷,向往纯真,她将满怀纯粹坚强前行。 怎样治白癜风北京白癜风好的医院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fdj.com/haby/23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