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一生yangguangyisheng 真相: 流言里所指的,喝酒以后很快脸上身上的皮肤就变红的现象确实存在。由于常常发生在亚洲人的身上,所以才被称为“AsianFlush”,也被称为“AsianRed”或是“AsianGlow”。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对酒精过敏的反应,还是不管不顾地继续喝,或者试图通过吃抗过敏药来缓解。其实这个是由于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在体内堆积的结果,和过敏可没有关系。 酒精如何代谢喝酒带来的危害主要来自乙醛,同时它也是使你脸红的元凶。为了消除这个危害,专职代谢乙醛的乙醛脱氢酶2(ALDH2)就显得尤为重要。喝酒以后,酒精在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液,除了不到10%的量是以乙醇原形由肺和肾排出,主要的代谢发生在肝脏。简单来说,酒精首先经乙醇脱氢酶(ADH)催化,代谢得到乙醛。乙醛会进一步在乙醛脱氢酶2(ALDH2)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乙酸再会参与到体内的多个代谢途径中去,最终得到CO2和水,排除体外。这其中,除乙醇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外,危害最大的就是乙醛了,对许多组织和器官都有毒性,可能造成DNA损伤,也被认为有多种致癌效应。在动物试验中甚至用乙醛来做癌症模型的诱变剂。可见,如果体内的乙醛堆积起来,对健康是很不利的。 图片来自:海洛创意 乙醛脱氢酶2(ALDH2)如果出了问题,乙醛就容易大量堆积,很快你就会脸红。这个问题还很严重,出在基因上,所以此生是无能为力了。问题出在编码ALDH2蛋白的基因上,如果基因存在缺陷,会使得酶蛋白位的谷氨酸(Glu)被赖氨酸(Lys)取代。Glu等位基因(ALDH2*1)编码得到的是具有正常催化活性的蛋白,而Lys等位基因(ALDH2*2)编码得到的是没有活性的蛋白。中学生物课学过的,我们的体细胞内每个基因位点都有两套基因,可能包含不同的等位基因。对于ALDH2,如果全都是Lys等位基因,得到的是Lys/Lys纯合子,完全没有ALDH2活性。如果一份是Lys等位基因,一份是Glu等位基因,得到的就是Lys/Glu杂合子,则会具有较低的ALDH2活性,实际上,杂合的ALDH2的活性比正常的ALDH2要低多倍。这两者在代谢速度上的差距实在是很巨大呀。而这种基因缺陷在东亚人中更为常见[1,2]。表象上看,有约36%的东亚人(日本、中国和韩国人)会出现喝酒脸红的现象。尽管还存在其他非特异性的氧化酶,也可以氧化乙醛,但是效率同样没有ALDH2高,代谢需要的时间更长。乙醛在体内滞留的时间越长,对机体的损害就越大。 扩展阅读:一杯酒下肚之后,你的身体里都发生了什么? 研究报告怎么说?因此,喝酒容易脸红的人正是代谢乙醛存在缺陷的人,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乙醛的侵害——即便自我感觉没醉。表现在基因上,就是不能喝还非要喝的ALDH2Lys/Glu杂合子。 因为基因不同,酶活性不同,造成酒精对健康的影响也不同。正常人群有着正常的ALDH2,可以更快的代谢乙醛,不容易引起乙醛的堆积,对健康的危害稍小些。但对于基因存在缺陷的人,情况又分为两种。ALDH2Lys/Lys纯合子,由于完全不能代谢酒精,不胜酒力,很快就醉倒了,所以反而不会去喝酒,对健康也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但如果是ALDH2Lys/Glu杂合子,由于还是具有弱的ALDH2活性,经过不断的磨练,会逐渐对乙醛、脸红现象产生耐受,成为习惯性的重度饮酒者。尽管没有醉倒,但实际上乙醛在体内的堆积越来越多,对机体的损伤也随之增大。 有研究表明[3],对于酗酒的人来说,ALDH2Lys等位基因同时对脸红和食道癌的高发有着重要的影响,只能产生ALDH2Lys/Glu杂合子的人如果酗酒的话,可能罹患食道癌的风险要比没有这种基因缺陷的人高。这篇论文的目的是提示医生,可以通过询问病人是不是喝酒很容易脸红来判断他们是否存在ALDH2缺陷,并且由于这类病人如果喝酒的话,罹患食道癌的几率可能会更高,所以应该劝告他们少喝酒,并且增加食道癌方面的检查。 这项研究中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和台湾地区的人群。作为补充,年的一篇论文对大陆人群的情况进行了研究[4]。结论类似:存在ALDH2基因缺陷的酗酒者比正常酗酒者罹患食道癌的几率要更高。 结论:流言证实。喝酒脸红可不是坏事,它提示你在代谢乙醛上的缺陷。许多人依据自己是不是醉倒来判断该不该继续喝,甚至有人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酒量见长就没事了,这些都是不对的。其实,本来不胜酒力的人经过锻炼对酒精耐受了,反而会喝更多的酒,导致体内积累更多的乙醛,造成更大的危害。所以,喝酒脸红的人还是不喝或者少喝为好,不仅仅是为了防范食道癌,对很多疾病都是这样。 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其实酒精才是。 没了这把刀,生活会怎样? 外国网友们po出了自己戒酒前后的变化,结果一目了然。 发现了吗?戒酒之后,他们精神好了、人变瘦了、外貌也更好看了…… 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戒酒后身体的恢复几乎“立竿见影”。戒酒一个月,就能促进受损肝脏的恢复、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 今天就带你看看,这些年酒精对你做过什么,给你一个不再喝酒的理由。 一杯酒,引发多种健康问题 “感情厚,喝不够;感情铁,喝出血。” “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 …… 这样的劝酒辞砸过来,即使身体不适、不想喝,有些人也会迫于“不喝是不给面子”的压力喝几口。 与很多人以为的“小酌怡情”不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酒没有安全剂量,只喝一点也有害。中国男性饮酒率达48%,饮酒死亡数量全球第一。 饮酒与多种健康问题有关。 肝脏疾病 大部分酒精在肝脏代谢,醉酒对肝脏的伤害不亚于肝炎。 长期饮酒可造成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疾病,严重者会伴随严重腹水、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把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 全球5.5%的癌症由酒精引起,每18个癌症里就有一个是喝出来的,其中口腔癌、喉癌、食管癌与之关系最密切。 戒酒20年后,患这些恶性肿瘤的风险和从不喝酒的人相差无几。 痴呆 大量饮酒可能造成慢性酒精中毒,引起酒精中毒性痴呆等。 心脏病及中风 饮酒可使血压升高,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增加突发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骤停、颅内出血(中风)等风险。 胰腺炎和胃溃疡 大量饮酒会刺激胰腺分泌,容易导致急性胰腺炎,胃溃疡及胃癌发生风险也会增高。 心理疾病 长期饮酒易影响心理健康,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义务感、责任感降低,也可表现为焦虑、抑郁,在慢性酒精中毒者中,有6%~20%患者有过自杀行为。 此外,饮酒后人的思维判断能力下降,约22%的工伤与饮酒有关,43%打斗受伤者体内酒精浓度较高。 因此,每一场酒局都是对生命的透支,是慢性自杀。 国人酒精代谢存在基因缺陷 与欧美人相比,亚洲人对酒精更为敏感。 酒精在人体内代谢主要有两个步骤: 第一步 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将酒精分解为乙醛。 第二步 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将乙醛分解为没有毒性的乙酸。 中国人的乙醇脱氢酶活性较高,第一步代谢很快完成。 遗憾的是,约1/3中国人存在乙醛脱氢酶突变,第二步无法有效进行,于是大量乙醛滞留体内,产生脸红、心悸、恶心等不适。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乙醛列为一级致癌物,喝酒上脸的人更易受其影响,患癌风险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酒量大的人,只是对酒精耐受了,但喝酒越多体内积累的乙醛也越多,对身体的伤害更大。 喝酒,最好别超过这个量 美国建议男性每周饮酒量上限为克,女性是98克。意大利、葡萄牙等国比美国的限值要高,英国则是美国的一半。 成年人一天饮酒量上限 (成年男性不超25克酒精,女性不超15克酒精) 酒类男性女性啤酒毫升毫升葡萄酒毫升毫升38度白酒75克50克52度白酒50克30克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饮酒限量只是一个相对的安全值,对于个人,特别是女性来说,建议能不喝就别喝,即使喝也要尽量少喝,不存在“适度饮酒”的说法。 孕妇、儿童、青少年应禁酒,包括传统的醪糟。 学几招降低酒精伤害 要想避免酒精带来的伤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喝酒。不得不喝时,建议做到以下几点,将酒精伤害降到最小。 1 喝酒前吃点东西 喝酒前先吃点东西垫一下,能减少酒精对胃壁的刺激,延缓酒精的吸收,并且摄入一些酒精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推荐的食物包括奶类、豆浆等蛋白质饮料,苹果、南瓜等富含果胶的果蔬;全麦面包、杂粮粥等富含淀粉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解酒药”之所以让人感到清醒、舒服,是因为含有利尿、止痛和兴奋的药物成分,能够缓解头痛、恶心症状。但这些成分不能真正“解酒”,反而加重肝脏负担。 2 选低度酒,小口慢喝 在同等量下,高度酒对肝脏等器官的损伤要大于低度酒。喝酒要慢些,小口喝,一通猛灌不仅易醉,而且对胃等器官的损伤更大。 3 不要用饮料兑酒 酒兑饮料,让酒精更快地通过血脑屏障,容易造成慢性酒精中毒。 饮料里的碳酸会加速酒精在胃里的渗透作用,更刺激胃肠道;酒精在碳酸的作用下,吸收速度更快,还易诱发急性胃肠炎等疾病。 4 白酒和黄酒温着喝 在烫热过程中,甲醇、醛、醚类等有机化合物,会随着温度升高而挥发掉,同时乙醇也会挥发一些,使酒的浓度稍有降低,从而减轻对肝脏的伤害。 5 喝酒的同时大量喝水 在喝酒间隙多喝白开水,可以加速酒精从尿液排出,减少肝脏负担。 6 吃点有助解酒的食物 如果不小心饮酒过量,带来头痛、眩晕等不适,可以尝试吃一些有助解酒的食物,如鸡蛋、芦笋、番茄、香蕉等。 最后还要提醒的一点是,“喝酒养生”的说法非常不切实际。 一项针对1万名女性的研究发现,每天只喝一小杯酒,即使是红酒,乳腺癌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对于“喝红酒养血管”的说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荟萃分析指出,适量饮酒对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及机制尚待深入研究证实,不建议任何人出于预防心脏病的考虑饮酒。 无知成就瘾君子一招10秒识毒品————————————————— 山东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提醒您: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点击右上角分享、收藏。 阳光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