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PV是一类病毒的总称,由环状双链结构的DNA核心和表面密布的72个蛋白衣壳微粒组成,没有其他病毒常见的外膜,其主要成分88%是病毒蛋白。HPV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长时间耐受各类环境,有明显种属依赖性,人类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病毒宿主。 HPV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微创口进入上皮细胞,然后感染基底层或副基底层细胞,其DNA可以持续存在于宿主染色体外,不引起病变或仅引起低度病变,但通过在宿主细胞核内DNA复制并整合入宿主染色体可发生癌变[6]。 低危型HPV感染宫颈鳞状上皮后,HPVDNA呈游离状态,不产生病毒复制。随着基底细胞分化成熟,HPVDNA迁移至表皮中浅层细胞并大量复制,使细胞变形死亡,但不产生恶性变。 hr-HPV感染早期人体细胞中可出现多量呈游离状态的拷贝病毒DNA,与宿主基因组各自独立存在。感染一段时间后部分病毒DNA整合入宿主DNA。E6蛋白通过E6/AP能特异性结合p53蛋白形成复合物,促使p53蛋白迅速降解,导致细胞周期失控,其效应等同于p53突变。E7蛋白与pRb有高亲和性,使pRb功能失活降解,改变细胞生长周期而发生永生化[7-8](图1)。宿主同时存在活动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长期感染病毒情况下,HPVDNA与宿主细胞基因组发生完全整合,即发展为潜伏性感染。HPV持续感染情况下可由活动期转变为潜伏期,在宫颈组织损伤或机体免疫抑制情况下潜伏期还可再演变为活动期。这种感染损伤和免疫防御机制可相互转化。 2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与宫颈病变发展进程绝大多数女性在性活跃期均有感染携带HPV可能性。80%女性一生至少有过一次HPV感染,可以是一过性感染后自动清除,也可以成为持续感染,进而诱发不典型增生,导致不同程度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成为宫颈癌的高危因素。 感染HPV后80%的宿主在12~18个月内免疫系统会将病毒清除,大部分癌前病变也会自行消退,但是部分持续感染hr.HPV的女性面临HPV感染转为慢性潜伏期,癌前病变发展为浸润性宫颈癌的风险。一旦机体免疫力消除了某型hr-HPV,一般认为机体不再感染同一型别的hr-HPV,但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型别的HPV也产生了交叉免疫。对于免疫系统正常的女性而言,按照宫颈癌发展规律进展为宫颈癌通常需要10年或更长的时间。对于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女性,则宫颈病变病程进展时间缩短。研究表明,HPV阳性的女性在两年内发生CINⅠ/Ⅱ的概率为28%,而HPV阴性者则为3%[9]。女性感染HPV后仅有1%的可能发展为宫颈癌。宫颈感染HPV后由CIN进展至宫颈癌的自然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有统计评估[10]。综合文献报道的数据[11-14]表明:CINⅠ中约62%可转归为正常,约22%维持现状,进一步向高级别发展占16%左右;CINⅡ中约54%可转归为正常,约16%维持现状,进一步向高级别发展占30%左右(图2)。进展随着病变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但即使高级别病变也有相当比例的转归。研究表明仅由诊断就医作细胞学和病理学形态观察无法预测CIN病变的进展与转归,鉴于此,清除下生殖道hr-HPV感染是防治宫颈癌的重要环节。 3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清除方法与临床意义目前对于宫颈HPV感染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相关疾病的治疗多采用去除局部组织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热疗等)、细胞毒药物(咪喹莫特、鬼臼毒素等)及手术切除等[15]。然而,这些方法均不能彻底清除病毒,研究发现40%接受临床病变根除治疗后的女性仍存在下生殖道hr-HPV阳性[16]。 现今的策略是通过疫苗杜绝hr-HPV的感染或治疗HPV感染造成的病变,并使HPV在一定时间内清除。由于缺乏有效的HPV离体细胞培养和感染动物模型,对清除hr-HPV药物的研制与临床应用研究造成困难。 3.1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目前已经上市的九价、四价和二价HPV预防性疫苗(Gardasil9、Gardasil4、Cervarix)均针对致癌性HPV基因型。3种疫苗均在接触HPV之前接种最为有效,对已感染疫苗覆盖范围内的HPV亚型女性基本无保护作用,也不能防止已接种者感染未覆盖的HPV亚型[17]。另外,预防性疫苗不能治疗HPV感染或与HPV有关的疾病。但目前研究发现已用于临床的四价和二价HPV疫苗,可预防70%~75%宫颈癌的发生[18]。HPV治疗性疫苗包括重组载体疫苗、多肽疫苗、蛋白疫苗、核酸疫苗等,其通过激发细胞免疫反应清除HPV感染及抑制与HPV感染相关的癌变进程。 3.2中药制剂 药物派特灵使用几种中药材成份混合,加强了机体杀菌、清除病毒、抵抗内毒素活性,可抑制肿瘤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力活性,达到抗癌的效果。医院对已患高级别的宫颈病变(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或CIN),且宫颈癌手术后hr-HPV再次阳性的患者使用了保妇康栓/凝胶,瑞贝生,派特灵等清除生殖道hr-HPV的方法,经尝试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实践结果显示派特灵的近期清除率高。派特灵宫颈上药可以加快HPV的清除,促进宫颈病变的消退,加快宫颈锥切术后残留病毒的清除及病变的消退,并且此类治疗不会造成患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鉴于健康女性一生中至少80%有过一次HPV感染,但由于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尤其对于<30岁的女性来说感染不一定导致宫颈病变,且大部分可以自动清除,临床上以药物帮助清除HPV有一定的意义,但意义不显著。从图2可以看出因感染HPV出现宫颈病变后虽然大部分转归结局较好,大多数病例向低级别甚至正常转归,但有一部分可能进一步向高级别病变发展。临床上各种癌前筛查方式均无法准确预估其转归方向。且研究表明,CINII/III病例接受手术治疗后检测HPV仍为阳性者,复发风险明显上升,并可能病变升级,甚至进展为宫颈浸润癌。治疗后监测hr-HPVDNA是及早发现复发病例的有效措施[20]。此外,研究发现原位腺癌治疗后随访期间hr-HPV阳性可作为腺癌复发的显著独立预测因子[21-22]。因此,清除或杜绝hr-HPV持续感染,对宫颈病变患者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清除下生殖道HPV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如下问题值得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专科比较靠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