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诗歌朗诵他们一开口,所有人都惊

时间:2023-2-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吴朝香通讯员王屹峰

合唱、诗歌朗诵……一群失去喉咙的人用特殊的方法发出声音后,很多人觉得惊讶而感动。

4月23日,第十三届无喉复声培训班在中国科医院(医院)举行,“无喉有声”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在开班仪式上进行了这场特别的表演。

“我们这个培训班的目的就是让所有因为喉癌失去喉咙的患者,通过学习,重新发声,重获新声。”医院头颈外科主任郭良教授说。

身患三种癌,他学会说话后,还热心助人

67岁的严大伯6年前因为喉癌做了喉咙全切手术,手术前,他能拉二胡、吹长号、吹小号,失去喉咙后,严大伯的情绪一度落到谷底。

“他变得很暴躁,动不动就摔杯子。”严大伯的老伴说,手术后,严大伯使用过一段时间的电子喉,“不是很方便,说得也不太清楚。”

医院可以有无喉复声的培训班,也就是经过练习,可用食道发声、说话后,严大伯的老伴就鼓励他去学习。

“半年多时间就学会了。现在我给孩子、孙辈们说话,他们都能听得懂。”和我们聊天时,严大伯就用起了食道语,交流起来,基本没有什么障碍。

68岁的傅连康是“无喉有声”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他曾经身患三种癌症:胃癌、直肠癌和喉癌。“我切除了80%的胃,直肠癌做了保肛手术,喉癌全切了喉咙。”

虽然如此,傅连康却一直很乐观,年9月份,他做完喉咙全切手术后,就开始练习食道语。

“在老师和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我基本学会了食道语的要领。学习班结束前,王兰护士长和我们几位商量,说是想成立无喉复声志愿者小队,我很爽快地答应了。”

傅连康说,他知道新病友患病后由于失去语言功能,心情会很烦恼的,尽管医护人员告诉他们今后会用食道语复声的,“但还是没有我们与他们交谈更现实,能让他们真正看到复声的希望。”

傅连康曾帮助过一位失去喉咙的男患者,对方手术后,情绪低落,看到谁都发脾气,“我看望他10多次,给他演示怎么发音说话,他开始不理我,后来几次见面了,就像见了亲人一样。”

这支队伍帮助多人复声

中国科医院(医院)头颈外科的医护团体,于年8月组建这支“无喉有声”志愿服务队,有计划地免费帮助患者重获新声,提高生活质量。

团队已经从最初的68人扩展至目前的人,拥有专业的无喉培训老师7人,学员遍布省内外32个地区,总计帮助成功复声病患人。

本届培训班有余人参会,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还邀请影视明星高雨儿担任“无喉有声”志愿服务队的公益大使。

90后的高雨儿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在《镇魂》、《凤囚凰》、《美人为馅》饰演角色。

她在活动现场,称自己是一位病友。“曾经我脖子上有淋巴增生,我当时不知道这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它不痛不痒,我每天都睡不好,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身体里长了一个不明所以的肿瘤,让整个家庭都会经受一些事情。后来我在医院做了手术,很幸运,这是个良性的增生,我现在非常健康。”

高雨儿说,自己住院期间,见了很多无喉患者,“当我知道他们能发声时,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经过医护人员、志愿者和患者努力,做到了发声,我觉得你们都非常了不起。”

“对于喉癌患者,我们的治疗首先是保命,在这个前提下,再保功能,能不切除喉咙就不切除,如果因为病情原因,实在需要切除,那我们有志愿服务队,帮助大家重新发声。”郭良在现场鼓励所有的患者说,“我想对大家说,不要害怕和担心,有我们在。”

新闻+:“无喉有声”志愿服务队是浙江省首个针对无喉患者复声公益培训的服务队,填补了省内食管发音培训的空白。服务模式全国首创,以医护志愿者、康复志愿者、患者家庭“三位一体”三方面协同发力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成为全国首家持续免费提供服务的志愿服务队。“无喉有声”志愿服务队“无喉有声”志愿服务项目于年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

无喉复声培训活动每年举行两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本次培训期间(.4.23-.4.25)有无喉志愿者老师及康复专业人士为无喉患者提供包括食管发音、电子喉等发音方面的训练,还有一系列关于咽喉口腔肿瘤诊治、康复、护理以及心理等相关专业讲座。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fdj.com/hazl/160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