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务社工简史他们正在被边缘化二三里

时间:2023-2-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原标题:中国医务社工简史:他们正在被边缘化

曾经“像个大夫”,如今“被当作行政”。

到年,公开数据显示,医务社工发展最早的北上广三地的医务社工加起来不足人,然而按照每张床位配备1名专职社工估算,“十三五”期间,全国需要新增名专职社工。

什么是医务社工,医院里的医务社工是做什么的?

不仅大部分患者不了解这个问题,在大部分中国医护的眼里,医务社工同样是个模糊的角色。医院里身着马甲的志愿者无异,承担导诊、带患者做游戏及其他行政工作。

然而,实际上,随着现代医学分工日趋精细,人们对疾病与医疗的反思不断深入,临床团队成员不再囿于医生和护士,类似医务社工、康复师、临床药师和营养师等新兴角色持续涌现,诊疗行为更依赖于团体合作。

评价社工的作用时,常被提到的一个比喻说:医务社工像医疗团队运转的润滑剂,可以承担多种功能。在我国,常被诟病的紧张医患关系背后,却是作为医患间润滑剂作用的医务社工这一职业的边缘化,社工发展频频受阻,命运多舛。

被中断的历史

年,住在北京大牌坊胡同的小李遭遇了丧父之痛,巨额债务落在他肩上。

小李的父亲曾是皇家侍卫。清朝灭亡,父亲失去工作,只能变卖唯一的房产以维系家庭开支。父亲去世后,元的家庭债务压在小李身上。亲戚们身处社会底层,做缝纫、拉黄包车、卖烧饼、做接线员……无人能为小李提供帮助。

彼时,医院的医务社工注意到小李的困境。

小李曾因慢性扁桃体炎在该院内科就诊,由于家庭困难被医务社工记录在册。在医院帮助下,小李做过实验室勤杂工、整洁员、裹伤员和住院部职员。这一次,社工部借给他52元,并制定了详细的社会服务计划……

上述案例记载于《医院社会工作档案选编,~》一书中。很难想象,一百年前,医院对患者的了解便如此透彻。帮助这些患者并进行案例记录的人,正是我国最早的医务社工。该书文末的评论文章里写道:

“近代的医术确乎很发达了,可是到了19世纪,忽然发生一个大问题,便是单靠医药足以达到完美的治疗目的吗?医院除了医生和护士的服务之外,是否还需要第三者从医药以外寻求别的新方法,帮助医治病人?

例如贫苦的劳动者因受经济的压迫,不得不投入一个不卫生的工厂拼命地工作,终致于病。这样的病人,若不在经济上或职业上得到解救,仅由医生’头疼治头,脚疼治脚‘,恐怕这病人总要使医生失望吧。”

为了改善患者生存处境,年,美国著名社会工医院创建了“社会服务部”。医务社工们进入病房,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家庭随访和各类社会服务。

在蒲爱德眼里,20世纪早期的北京和美国大都市不同,是一个交叠着帝制和满族风格影响的大村庄。她倾向于选择那些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做医务社工,因为这样的人能更好的理解穷人。在蒲爱德的带领下,协和社会部迅速成为国内颇有影响的专业医务社工机构,帮助了大量身处社会底层的患者和家属,成立6年间记录在册的案例便高达个。

北平协和社工部统计的患者家庭人口、每月收入与住房间数

随后,医院、医院、医院医院也纷纷效仿,设立医疗社会服务部。医疗社工不仅协助医护照顾患者,还帮助政府展开难民救济、难民医疗、紧急救济等活动。

然而好景不长,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中国不存在社会问题”的观点占据主流,医院社会服务部于年均被撤销,医院社工部的部分成员则迁至台湾发展。

中国政府实施效仿苏联模式的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体制,在医疗卫生领域扮演全能角色,对欧美国家医务社会工作的借鉴由此中断。

50%以上的人认为

医务社工可以缓解医患矛盾

直到年,医务社工才重新出现在中国。京津沪及广州、医院在政策引导下,开始引入医务社工这个概念。

当时的上海浦东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最先尝试“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策略。政府将大量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剥离,交给专业社会组织和人员。社工被引入各行各业。

位于上海浦东的医院(医院)于年成立社会工作部,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首家重新设医院。

这些第一代医务社工们大多由转岗的医护人员担任,属于过渡阶段。一份回顾研究显示,他们分散在例如院办、党办、团委、医务处、病人服务科等科室,但是尚不清楚、亦未认同自己的所属岗位。

做社工之前,医院的社工部主任吴晓慧是护理管理者,她被医务社工的理念打动,下决心转岗。之后,和前辈一同学习台湾、医院的社会工作经验,吴晓慧发现,经过几十年变迁,医务社工的角色已全然不同于以往。

医务社工由最初的家庭访问者、医护人员的助手,医院服务管理者和临床治疗师,除患者的经济补助问题外,还涉及慢性病困境、自杀防治、悲伤辅导、器官移植、医疗纠纷等多个领域。

吴晓慧和同事们决定从慢性病患者入手,因为慢性病对患者的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更加显著。

吴晓慧回忆,医务社工介入临床的过程很艰难。“医生们总觉得把患者看好是自己的本事,和社工没有关系。所以找到有社会意识、认同社工工作的科主任,是我们选择科室的标准之一。”

年,医务社工们最初在内分泌科、心脏外科的病房探访,为出院患者提供康复期服务。

吴晓慧的同事沈君宜也从护理专业转岗,进入肿瘤科服务癌症患者。这里的患者包括鼻咽癌、喉癌、胃癌和乳腺癌等疾病,每位患者治疗手段不同,疾病变化复杂多端。

沈君宜对整个治疗流程烂熟于心,顺利融入医疗团队内部。但角色转变并不容易,沈君宜在查房时经常陷入治疗方案的惯性思维,如何让自己不仅仅作为医生的传声筒,如何从疾病的视角里跳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fdj.com/hazl/161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