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宋黎胜记者柯静今天是世界嗓音日,医院举办“新生”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由专业人员向接受全喉切除手术的患者传授食管发音的各种技巧和方法,以此提高生活质量,来自省内外几十名患者参加了培训。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苏立众发现老病人姜大伯没在杭州,他立即与大伯进行了视频通话,两人一起回忆并肩战斗的那段日子。为什么苏主任对姜大伯印象这么深?原来姜大伯因喉癌术后有口难“言”,心如死灰,最终,他自己动手,自制发声器,活出精彩,鼓励了不少喉癌患者。不甘有口难“言”,他自制发声器时光倒回至年。时隔14年,苏立众至今还记得,那年9月的一天深夜,正准备就寝,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苏主任,您好。”电话那头,声音有些异样,带点金属音,但很清楚。对方自报姓名后,苏立众吃了一惊,这不是患者姜大伯吗?年10月,姜大伯因患喉癌,在医院做了全喉切除术。由于整个喉咙切除,姜大伯术后就不能正常发声说话。年初,姜大伯的亲戚——一个也做了全喉切除手术的病人,他在用一个进口的发声器,但音量很低,国内也买不到。姜大伯想到,能不能自制一个发声器?年5月,他动手用软管制作发声器,可做了四次,都失败了。直到第五次,终于成功了,不足也是发声器声音很轻,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旁边人仔细听才能听清楚。“软管对震动的敏感度不高,还会吸收声音,所以音量就很低。”姜大伯接着试验了很多材料,从塑料材料一直到金属材料,他发现,用铜做震片,声音洪亮了不少,就是外观不大好看,时间长了,还会生锈。最终,他采用了不锈钢材料,声音和外观的问题都解决了。年12月,他自制的“喉癌术后发声器”发明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申请。“你们好!我是天台人,我姓姜,这是我做的发声器!” 年1月,在医院成立的喉友联谊会上,72岁的姜大伯现场作了演示,声音清晰、洪亮。回归正常生活,不忘感恩“正常人说话是通过喉咙发出基音,然后通过口腔、鼻腔、舌头等器官的共鸣,才发出声音。喉癌患者手术后,整个喉咙、声带都被切除了,就无法发声。姜大伯的发声器上有个簧片,相当于声带的功能,声音通过簧片到嘴巴,一样能发声,其实就是把声带外置。”苏立众主任评价。姜大伯的励志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尤其“喉友”间引起很大反响。之后一段时间,姜大伯应接不暇,有去信、打电话咨询、讨教,有患者直接赶到姜大伯家中。“病人给我来信时说:‘癌症虽切除,也同时成了哑巴,吞咽与呼吸亦得不到相互配合,连嗅觉也消失了,这样活着,实在没意思。’许多病人感慨,‘你的经历鼓舞了我’。”“刚确诊喉癌,多害怕啊,是医务人员成功手术,帮我渡过最艰难的日子。”饮水思源,姜大伯记还得与医生护士朝夕相处时点点滴滴。姜大伯感慨,手术那年,我还不到70,现已85了,身体还算硬朗,一晃已17年。用自己制作的发声器开口说话后,姜大伯儿女们觉得父亲开朗了,笑脸明显增多,又像以前喜欢到处走走,串串门,与亲朋好友聊聊天。“孙辈都大了,不用我管,现在一个人住,蛮自在。”除了儿子经常来探望,带点东西来,如今日常生活大多是老人亲力亲为。街坊邻里经常看到,天气晴朗的清晨,姜大伯慢悠悠地踱到附近的菜场或小店,权当散步看风景。“吸烟、喝酒是引发咽喉癌的高风险因素。喉癌的发病率与每日吸烟的总量、吸烟的时间成正比,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者患喉癌的危险性越高。长期被动吸烟亦可致癌。”苏立众主任表示,因肿瘤晚期或其他原因,不得已行全喉切除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可通过无喉复声培训,着力恢复患者术后的发声功能,从而提升生活质量。苏立众主任提醒,患者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发音康复。4月16日为世界嗓音日,是美国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学会于年正式命名的。设立这一纪念日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交流日益频繁以及环境污染持续加重,嗓音疾病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编辑邹倩慧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fdj.com/haal/172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