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癌症已经成为中国高发率疾病的一种。在《健康中国行动(~年)》中,癌症患者承受着沉重的疾病负担,存在着巨大的未满足需求。据统计,在中国每10分钟就会有55人因癌症而身亡;中国拥有着全球大约50%胃癌、肝癌、食道癌的患者。除此之外,伴随着诊断时间的流失,也会加重患者的疾病负担。在中国,据统计大约55%的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III期或IV期,而日本和美国的数据分别是5%和15%。中国还存在着独特的患者类型和流行病学特征。比如在中国肺腺癌患者的EGFR突变率为61%,而这个数据在美国只有11%。(如下图) 在近几年来,中国的癌症发病率有着明显的持续上升现象,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的基本医疗条件明显相较后者存在很大的差距。尽管中国每百万人口的肿瘤医生数量已经在年的14人增加到年的26人,但这个数据仍然与美国相差较大(美国每百万人口肿瘤医生数量为60)。恶性肿瘤治疗效果也呈相似的趋势。在年到年国内的淋巴瘤五年的生存率已经从44%上升至61%,而美国的生存率早已超过90%。 下面来看看全球的各项癌症数据: 全球癌症新发万例,死亡万例年,全球预计癌症新发病例约为万,其中死亡病例会达到万例(全球所有年龄阶段、性别、其中还包括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在内的所有癌症发病比例的推算数据)。 亚洲癌症新发占50%,死亡占70%在上述说到的万癌症患者中,亚洲占比接近50%;而在死亡的万例中,亚洲占比高达70%; 在例新增癌症患者中男性约为万,亚洲男性占发病总数的50%,死亡率达到60%; 而剩下的万新增女性癌症患者中,亚洲女性发病率占47.5%,死亡率接近50%。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全球新发癌症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肺癌(11.6%)、乳腺癌(11.6%)、结肠直肠癌(10.2%)、前列腺癌(7.1%)、胃癌(5.7%);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从高到低依次为:肺癌(18.4%)、结肠直肠癌(9.2%)、胃癌(8.2%)、肝癌(8.2%)、乳腺癌(6.6%)。 肺癌是“男性头号杀手”,乳腺癌是“女性头号杀手”男性肺癌发病率为(14.5%),死亡率为(22%),这是男性中癌症最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男性发病率较高的第二位是前列腺癌发病率为13.5%,第三位是结肠直肠癌发病率为10.9%,第四位是胃癌发病率为7.2%,第五位是肝癌发病率为6.3%。 在男性死亡率较高的其他四种分别为第二的肝癌死亡率为10.2%,第三的胃癌亡率为9.5%,第四的结肠直肠癌亡率为9%,第五的前列腺癌亡率为6.7%。 在女性中,乳腺癌的发病率高达24.4%,死亡率高达15%,也是女性患癌症中死亡率和发病率都是最高,其他四种分别为第一的结肠直肠癌发病率为9.4%,第二的肺癌发病率为8.4%,第三的宫颈癌发病率为6.6%,第四的甲状腺癌发病率为5.1%。 死亡率较高的其他几种分别为第二的肺癌死亡率为13.8%第三的结肠直肠癌亡率为9.5%,第四的宫颈癌亡率为7.5%,第五的胃癌亡率为6.5%。 中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万新增癌症病例及万癌症死亡病例中,我国新增病例数占.4万例、死亡病例数占.6万例。这一组数据也就意味着:全球每新增个癌症患者中,中国人就占了21个。也就是说,我国每天有超过1万人确诊癌症,平均每分钟有7个人得癌症。全球每死亡个癌症患者中,中国人占将近24个。平均每天都有多人死于癌症,每分钟就有将近5人死于癌症。肺癌同样是中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相对于全球,我国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癌症仍占很大比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极其重要癌症的形成犹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癌症潜伏期(临床期前期)在临床期前,癌症有一个漫长的潜伏期。从正常细胞演变成癌细胞,发生异常增生、癌前病变(各类炎症),再到形成可见的癌症(临床期)通过需要10-20年。当患者处于癌症潜伏期,只要有意识地改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运动习惯,增强抗癌免疫力,便可逆转或阻止癌变的发生。癌症临床期90%以上的癌症在潜伏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当出现明显症状就医时,常常就已经到了中晚期,而这也是导致我国癌症死亡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7%的重要原因之一!1.我国常规体检缺乏癌症早期筛查项目。例如,筛查结直肠癌的肠镜检测并不在公务员体检项目之列。而直肠镜筛查在美国已经非常普及,这也是美国结直肠癌患者五年生存率70%远远高于我国30%的最主要原因。2.对于癌症早期筛查的认知不足以及怕麻烦的心理也使得普通民众疏于进行相关检查,错过了治疗癌症的最佳时机。癌症临床期早期的平均治愈率在80%以上早期宫颈癌、肺癌的治愈率为%!早期乳腺癌及直肠癌的治愈率为90%!早期胃癌的治愈率为85%!早期肝癌的治愈率为70%!如果能将癌症扼杀在早期甚至潜伏期,不仅治愈机会大,还能大大降低癌症患者的身心痛苦和费用支出。而这种设想的实现则需要一种能在癌症临床早期甚至潜伏期就发现此类重大疾病隐患的检测方法,从而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做好防御措施。中国已进入全民防癌时代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而恶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所以肿瘤科普筛查及早诊早治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世卫组织总结的致癌风险人体地图,帮助大家避开高风险因素。有人总是问,到底为什么会得癌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癌症的发生?必须承认,癌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癌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因,即外在的环境因素;二是内因,就是个体自身的因素。十大致癌因素之一: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这是癌症发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十大致癌因素之二:吸烟酗酒吸烟会增加多种癌症的风险(包括肺癌、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膀胱癌等),这已经是普遍的共识。酗酒同样会增加患癌风险,主要与消化道癌症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酗酒者患癌风险高于非酗酒者。吸烟又喝酒,错上加错,风险不只是叠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十大致癌因素之三:辐射暴露所谓的辐射暴露主要包括电离辐射和紫外线辐射,都属于物理性致癌因素,具体说就是X射线、伽玛射线等电磁辐射以及质子、a粒子、重粒子等放射性粒子产生的粒子辐射,以及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于自然界以及医学和生活中的各种来源的电离辐射,会致癌。十大致癌因素之四:病毒感染某些细菌与病毒的感染与癌症的发病也相关,比如,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有关,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肛门癌、口咽癌有关,EB病毒与鼻咽癌、某些淋巴瘤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和胃淋巴瘤有关。十大致癌因素之五:缺乏运动久坐,少运动,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久坐加上饮食无节制,体内积聚多余的脂肪,造成超重肥胖,肥胖会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结肠癌等的风险。十大致癌因素之六:饮食不当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水果蔬菜吃得少,肉类特别是加工肉吃得多。要么营养不足,要么营养过剩;二是不良饮食习惯,比如暴饮暴食,饮食无规律,喜欢吃腌熏烤炸类食物。十大致癌因素之七:生活方式很多癌症的发生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关系,除了前面说到的吸烟、酗酒、缺乏运动和久坐、不良饮食习惯、肥胖或超重,还有熬夜等。十大致癌因素之八:心理因素关于癌症发生与心理因素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但长期精神萎靡处于负面情绪中,确实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睡眠不好的问题,影响食欲,削弱机体免疫力,有可能间接增加癌症风险。十大致癌因素之九:药物滥用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永远具有两面性,在带来疗效的同时,必定有一定的副作用,罕见有单一作用的药物。化学药物本身是一种化学制剂,某些药物的不恰当滥用可能无形中使治疗用药变身成了一种致癌剂,特别是长期大量使用。十大致癌因素之十:遗传因素某些癌症确实存在遗传倾向,比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但必须注意,癌症不会直接遗传,只是癌症易感性的遗传。癌症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几乎是所有肿瘤医生共识。假如十大致癌因素中,你可以多避免几个,那么你相较于其他人,患癌的几率会大大降低!在我国有哪些高发地区肺癌 高发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 原因:东北和云南的矿产业比较集中,严重污染的空气让大量致癌物质侵蚀人们的肺部,诱发癌症。 甲状腺癌 高发地区:所有城市 原因:位于颈部前面、喉结下方、气管两侧,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甲状腺癌偏爱都市白领女性。而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内的女性激素,很可能参与了甲状腺的发生。体内雌性激素水平越高,越可能得甲状腺癌。 宫颈癌 高发地区:内蒙古、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 原因:中国目前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有10万人,占全球病例的1/5。我国宫颈癌高发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略高于城市。宫颈癌发病高低与生活水平、卫生和受教育程度相关。 乳腺癌 高发地区:所有城市 原因: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的平均年龄为48.7岁,比西方国家提早了10年。在女性高发癌症中,乳腺癌已经超过过去的肺癌成为第一! 胃癌 高发地区:辽宁、山东、甘肃、江苏、福建 原因:时已经到了晚胃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七成患者确诊期,这也是其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在胃癌的发病群体中,中年男性是“主力”。 肝癌 高发地区:浙江、广西、江苏等沿海地区,内蒙古、吉林 原因:从肝癌的地区分布特点来看,华东、华南、和东北明显高于西北、西南和华北,沿海高于内地。 这些沿海等高发地区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 ①沿海地区气候炎热、潮湿,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增加了患肝癌的风险。 ②沿海地区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相对较高,对于东北来说,爱喝酒是导致肝癌的重要诱因。 食管癌 高发地区:河北、河南、陕西 原因:饮食因素是可控的。长期吃的过快、过粗、过烫或饮酒,都可能反复灼伤或损伤食管黏膜,从而诱发癌变。 你所属的地区中招了吗? (数据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fdj.com/haby/132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