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癌症长期预防,提高早期筛查意识全

时间:2021-10-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导读:癌症难以治愈,治疗费用昂贵,所以对抗癌症,未雨绸缪更重要。美国最新发布的《癌症一级预防计划》,有哪些借鉴意义和启示?

根据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癌症报告》,预测到年,全球每年新增患癌病例将增至万,到年将增至万,到年将增至万。年全球最多人罹患的三大癌症为肺癌(万)、乳腺癌(万)、结直肠癌(万),致死率前三名的癌症则是肺癌、结直肠癌、胃癌。每年全球约有万人死于癌症。其中肺癌患者上升与烟草销售量增加有关。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认为,如果人们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半人都可以避免罹患癌症——戒烟、戒酒以及减肥都能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而另一半的癌症或许在所难免,但仍可以通过癌症筛查等方式早发现,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治愈机会。

癌症死亡率的峰值已经过去

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数据,由于吸烟人群的增加,吸烟引起的相关癌症,尤其是肺癌的发生率升高,因此在整个20世纪,男性的癌症死亡率绝大多数时候呈现上升趋势。对于女性而言,由于宫颈癌、肝癌、结直肠癌以及胃癌的发生率降低,癌症死亡率在20世纪中期有所下降,而-年间,女性吸烟人群的增加同样导致了年起的癌症死亡率升高。总体而言,所有人群的癌症死亡率在年达到最高峰(/10万人),并从此开始稳步下降,到年时已降至/10万人。也就是说,在-年的这24年里,癌症的死亡率共下降了26%。

癌症死亡率的持续下降,这主要归功于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以及前列腺癌死亡率的迅速下降。这四种癌症引起的死亡人数几乎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一半,因此其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对整体癌症的死亡率有很大影响。-年间,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总体下降了36%,而其他癌种在相同时间段内,仅仅下降了14%。

癌症死亡率发生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癌症预防意识的提高。例如,吸烟人群的减少,大大降低了肺癌以及其他吸烟相关癌症的发生;其次,是癌症筛查与早期检测的发展,改善了绝大多数癌症治疗的疗效,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颈癌以及前列腺癌死亡率的下降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最后,癌症治疗技术的进步也功不可没,纵观近年来癌症治疗的发展,不仅外科、放疗经验技术不断丰富完善,内分泌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免疫靶点治疗药物的研发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癌症预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

对抗癌症,从预防开始。根据美国癌症协会年10月10日发布的《癌症一级预防计划》所述,许多癌症的发病因素都可以控制。该预防计划对美国的防癌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具有借鉴意义。计划指出,癌症的可预防性危险因素包括烟草及烟草制品、含酒精饮品、体脂水平、感染性病原体、紫外线照射、医用电离辐射和室内氡浓度等。对此,主要的癌症预防措施有控烟、限酒、控制肥胖、健康饮食、运动、预防病原体感染、防晒和减少放射等,其中控烟比任何策略都能更加有效的预防癌症死亡。

吸烟一直是全球癌症的首要原因,引发包括肺癌、口腔癌、鼻咽癌、食管癌、肾癌、肝癌、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年以来,美国的癌症死亡率降低了26%,其中一半以上归因于吸烟率的下降。尽管如此,烟草仍然是新增患癌病例和癌症死亡的最常见原因。计划指出,吸烟会导致人均寿命缩短十年以上,任何年龄阶段戒烟都有益。肥胖是仅次于吸烟的重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体脂过高是癌症或特定类型癌症的高危因素,尤其是结肠癌。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体育锻炼可以扭转体脂过高的趋势,能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紧随肥胖其后的可预防危险因素是酒精。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首次将酒精归为致癌物,含酒精饮品至少是七种癌症(口腔癌、口咽癌、喉癌、食管癌、肝癌、大肠癌、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因此,为了预防癌症,不建议饮酒。除去吸烟、肥胖和酒精饮品外,在美国所有的癌症病例中,其中4.2%和2.9%的病例还分别与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缺乏锻炼有关。通过健康的饮食并积极运动,都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除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五点外,另一些因素也不可忽视。比如,感染引发了4%的癌症。已有11种病原体被IARC列为类致癌物,包括:幽门螺杆菌(胃癌)、人乳头瘤病毒(HP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等7种病毒以及3种寄生虫。此外,紫外线辐射、医用电离辐射和氡暴露也是需要注意的预防因素。癌症预防远比癌症筛查便宜、有效。这么说并不是反对进行癌症筛查,而仅仅是为了强调癌症筛查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挽救更多的生命,但癌症预防更是一项长期的投资。许多时候,我们需要两者兼顾。

不同类型癌症的筛查策略不同

目前,部分早期癌症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癌症患者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约10%,这些疗效并不理想的中晚期癌症的治疗消耗了大部分医疗资源。因此,癌症的早期筛查是控制癌症的一个重要措施。美国癌症协会年11月19日在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发文,对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的筛查策略逐个进行了分析。根据这篇《癌症筛查和早期检测计划》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癌症的筛查策略不同。

在结合我国国情和效能以及我国人群特征后,通常推荐:

①对于肺癌高危(包括年龄40岁以上且吸烟≥20包/年者等)人群,建议行LDCT筛查(即低剂量螺旋CT),并尽可能使用32层或以上多层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若检出肺内结节需至少在12个月内进行LDCT复查。此外,不推荐将PET/CT作为人群肺癌筛查的方法。

②乳腺癌则可以通过自查、临床体检、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尽早发现。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30岁以后应每年接受1次乳腺超声检查。

③对于40岁以上的有症状结直肠癌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解者,应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钡剂灌肠检查或肠镜检查。FOBT阳性者亦可直接进行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FOBT阳性者经肠镜检查仍未示有异常,建议作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对于40岁以上的无症状结直肠癌高危对象,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加钡剂灌肠检查或肠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FOBT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过3年。对于年龄大于20岁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对于50岁以上无症状结直肠癌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每5年接受1次大肠镜检查。

④对于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的女性,都属于宫颈癌高危女性。若年龄为21-29岁,可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每2-3年1次;若年龄30-65岁,可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每3年1次,或者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每5年1次。大于65岁且既往多次检查均示阴性,则不需筛查。若曾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病史者,再持续筛查20年,筛查频率视病情定。对于接受过子宫全切术的女性(无宫颈),且过去20年里未曾有CIN2、CIN3、原位癌或癌症的女性,则不需要检查。对于接种过HPV疫苗的女性,应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一样,遵循特定年龄的建议。

⑤针对前列腺癌高危男性,建议对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的男性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且在筛查前应详细说明前列腺癌筛查的风险和获益,血清PSA检测每2年进行1次,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PSA检测的终止时间。对于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应尽早开展基于血清PSA检测的筛查,此外,不建议针对40岁以下男性进行人群筛查。

更加精准的癌症早筛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对癌症是否遗传心存疑虑。现已阐明,有些家族性癌症的确有遗传性,但遗传的不是癌症本身,而是易患性。细胞中的抑癌基因和DNA修复基因种系变异可通过生殖传递,由于这两类基因是维护细胞稳定性的关键,所以其单基因变异就可能高概率的引起特定肿瘤,并且常常有肿瘤以外的某些综合征表型。据估计,人群中约有10%癌症是这些基因种系变异遗传发生的。

此外,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癌症发现时大部分是中晚期,临床看到的也只是癌症发生过程中的冰山一角。癌症发生最开始是基因水平上变异,然后进化到细胞水平的变异,最后是组织水平的变异。传统的方法仅仅能够在组织水平或者细胞变异的后期发现癌症,比如血清肿瘤标志物、B超、CT以及组织活检等方法。这时候更新的、更加精准的基因检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早期的时候发现癌症。目前,肿瘤早筛的基因检测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前景值得期待。

作者:李春明,资深医学编辑,医世象内容负责人。

本篇文章刊发于《张江科技评论》第六期,后续我们会继续连载《张江科技评论》刊发的癌症领域的相关内容,大咖谈癌症,敬请期待!

医世象内容合作伙伴——《张江科技评论》:

《张江科技评论》报道评价国内外创新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商业价值,介绍上海在建设全球领先科创中心进程中的制度成果、技术成果、创业成果,推动产学研密切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转型发展。

中国肿瘤领域十大影响力事件评选投票开启!(点击下面文字,进入投票页面)

请投出您心目中的年中国肿瘤领域的十大影响力事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fdj.com/haby/14737.html

------分隔线----------------------------